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feat(route/dedao): add new dedao route #17252

Open
wants to merge 6 commits into
base: master
Choose a base branch
from

Conversation

Jacky-Chen-Pro
Copy link

@Jacky-Chen-Pro Jacky-Chen-Pro commented Oct 22, 2024

Involved Issue / 该 PR 相关 Issue

Close #

Example for the Proposed Route(s) / 路由地址示例

/dedao/articles/8
/dedao/articles/9

New RSS Route Checklist / 新 RSS 路由检查表

  • New Route / 新的路由
  • Anti-bot or rate limit / 反爬/频率限制
    • If yes, do your code reflect this sign? / 如果有, 是否有对应的措施?
  • Date and time / 日期和时间
    • Parsed / 可以解析
    • Correct time zone / 时区正确
  • New package added / 添加了新的包
  • Puppeteer

Note / 说明

新增得到相关路由

@github-actions github-actions bot added the Route label Oct 22, 2024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1bb6d978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1bb6d978

@github-actions github-actions bot added the Auto: Route Test Complete Auto route test has finished on given PR label Oct 22, 2024
@Jacky-Chen-Pro Jacky-Chen-Pro changed the title Feat(route): add new dedao route feat(route): add new dedao route Oct 23, 2024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c8e93f02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c8e93f02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80440a0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80440a0

@Jacky-Chen-Pro Jacky-Chen-Pro changed the title feat(route): add new dedao route feat(route/dedao): add new dedao route Oct 23, 2024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80440a0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80440a0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040b5a2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040b5a2

@Jacky-Chen-Pro
Copy link
Author

我想问一下ts中使用 any 这类检测错误,需要做修改和处理吗?是否影响合并

Copy link
Collaborator

@TonyRL TonyRL left a comment

Choose a reason for hiding this comment

The reason will be displayed to describe this comment to others. Learn more.

Auto Route Test is failing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8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8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8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e767c06
http://localhost:1200/daodao/articles/9 - Failed ❌
HTTPError: Response code 404 (Not Found)

Error Message:<br/>NotFoundError: The route does not exist or has been deleted.
Route: /daodao/articles/9
Full Route: /daodao/articles/9
Node Version: v22.10.0
Git Hash: 0e767c06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8 - Succe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version="2.0">
  <channel>
    <title>得到文章 - 头条</title>
    <link>https://www.igetget.com</link>
    <atom:link href="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8"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atom:link>
    <description>得到文章 - 头条 - Powered by RSSHub</description>
    <generator>RSSHub</generator>
    <webMaster>contact@rsshub.app (RSSHub)</webMaster>
    <language>en</language>
    <lastBuildDate>Sun, 27 Oct 2024 05:27:39 GMT</lastBuildDate>
    <ttl>5</ttl>
    <item>
      <title>496|国产喜剧,莫非真要“后继无人”?</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最近,徐浩峰的新片《门前宝地》火了。这个片子讲的本来是民国时期的天津武林,算是部武侠片。但是,这部耗时很久制作的严肃电影,居然被网友二创变成了喜剧片。尤其是主演向佐的几个片段,硬生生被玩成了表情包。&lt;/p&gt;&lt;p&gt;还有很多人说,以前怎么没发现向佐这么有喜剧天赋?要是转型当谐星肯定火。&lt;/p&gt;&lt;p&gt;网友的调侃咱们先放一边。这些话倒是引起了另一番讨论。这就是,在国产影视圈里面,喜剧演员好像越来越稀缺了。&lt;/p&gt;&lt;p&gt;现在国内数得上号的喜剧团队,算来算去好像就那么几个。有赵本山的赵家班,也就是《乡村爱情》里的一众二人转演员;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旗下是云鹤九霄这一批相声演员;再有就是以沈腾、马丽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以及当初从爱笑会议室走出来的大潘、乔杉这一批演员。再看喜剧综艺,估计很多人也有这个感受,就是很多喜剧综艺上的演员好像都是同一拨人,而且很多段子听起来也很相像。即使是这些成熟的团队,能确保每个作品都好笑吗?也未必。&lt;/p&gt;&lt;p&gt;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喜剧这一行,出人才为什么这么难呢?&lt;/p&gt;&lt;p&gt;&lt;strong&gt;首先,喜剧不是一个演员的事,而是一个产业链。&lt;/strong&gt;演员的上游是剧本,下游是观众。除了少数创作能力很强的演员之外,多数人都需要先遇到好的喜剧剧本,然后才有机会成为好的喜剧演员。而创作喜剧这个事,难度很大。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彼得·奥图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死亡很容易,喜剧很难。再加上写喜剧本身是有风险的。你看,悲剧没把观众弄哭,没人骂你。但是,喜剧没把观众逗笑,你就等着被吐槽吧。&lt;/p&gt;&lt;p&gt;说白了,难度高,风险大,这就导致写喜剧剧本的人少。这个工作链的初始端就供应不足,后续自然很难激发出好的喜剧演员。&lt;/p&gt;&lt;p&gt;喜剧演员的难,还体现在另外一点。当然,这只是个未经验证的说法,但听起来多少有点道理。说的是,&lt;strong&gt;喜剧演员更容易抑郁。&lt;/strong&gt;比如,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还有演过憨豆先生的罗恩·阿特金森,据说都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卓别林以前还说过一个笑话,说他有一次去看医生,想治好自己的抑郁症。医生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一场小丑的演出,让小丑把你逗笑。卓别林说,恐怕不行,因为我就是那个小丑。&lt;/p&gt;&lt;p&gt;喜剧演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情绪波动太大,上一秒在后台紧张地背台词,下一秒就要上台逗人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平时总以幽默的形象示人,导致别人误认为他们很快乐,也就很难察觉他们承受的压力。还有人说,这因为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就像魔术师看魔术表演一样,他们并不会觉得多惊奇。同样,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也就很少体会笑的快乐。&lt;/p&gt;&lt;p&gt;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喜剧行业怎么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呢?假如依靠演员的个人努力,希望这里面涌现出第二个周星驰,第二个陈佩斯,这个概率就太不可控了。&lt;strong&gt;喜剧人的培养,需要整个行业来完成。说白了,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人才培养机制。&lt;/strong&gt;&lt;/p&gt;&lt;p&gt;前段时间,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单读》的采访时说,喜剧综艺之所以难做,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lt;/p&gt;&lt;p&gt;前面说过,喜剧是一个高度依赖演员和编剧的行业。就拿咱们国内来说,最主流的两个喜剧形式是,相声和小品。为什么是这两种?因为这两种喜剧形式背后,各自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相当强悍的团队。&lt;/p&gt;&lt;p&gt;比如,赵本山在沈阳建立的“赵家班”,人家不仅是在积累演员,更是在搜集散落在东北民间的二人转本子,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有这个内容积累,才有宋小宝、小沈阳、王小利,这一批演员的出现。&lt;/p&gt;&lt;p&gt;再比如,德云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相声团体之一。除了积累内容之外,按照阎鹤祥的说法,德云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甄别人群中的下一个郭德纲。&lt;/p&gt;&lt;p&gt;之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的是新东方出身的喜剧演员似乎特别多。比如,今年获得综艺《喜人奇妙夜》最佳喜剧编剧奖的刘旸,之前就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再比如,很多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并且被很多观众认为很幽默的网红,像罗永浩、罗翔都曾经在新东方任职过。据说,新东方会要求每个老师讲课都准备逐字稿,甚至连用来活跃气氛的幽默素材也要写进稿件里。你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系统的职业训练。&amp;nbsp;&lt;/p&gt;&lt;p&gt;咱们再看国外的喜剧行业,欧美和日韩的喜剧人供应相对充分。前段时间媒体“影视产业观察”还专门做了分析,背后的原因,也是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产业机制。&lt;/p&gt;&lt;p&gt;比如,很多欧美国家开设了喜剧讲习班和研讨会,有相应的喜剧写作、表演、业务经营等各方面的系统指导。同时,喜剧俱乐部本身也会提供大量的表演场地和演出机会。像美国知名喜剧综艺《周六夜现场》中的很多演员,就是从美国芝加哥的The Second City和洛杉矶的The Groundlings这两家俱乐部走出来的。&lt;/p&gt;&lt;p&gt;再比如,&lt;strong&gt;在日本,进入演艺经纪公司开设的培训所是成为搞笑艺人最主流的方式。&lt;/strong&gt;比如,日本知名的艺人经纪公司吉本兴业,在日本娱乐圈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据说旗下的搞笑艺人占据日本综艺的79%以上,甚至还有“无吉本,不综艺”的说法。他们就设有专门的培训所来培养新的搞笑艺人。同时,日本还会举办大量的搞笑比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漫才大赛M-1,不仅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而且进入决赛的演员一般都能一战成名。&lt;/p&gt;&lt;p&gt;再比如,韩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三大无线电视台KBS、MBC、SBS都会定期举办“喜剧人(Gagman)选拔赛”,获奖者的演员会和电视台签约成为旗下的艺人。而且韩国的喜剧综艺数量相当庞大,像《搞笑演唱会》《寻笑人》《喜剧大联盟》等,成为很多喜剧演员成名的舞台。&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喜剧要发展,就需要依赖庞大的演员和编剧队伍,一旦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就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所有的喜剧演员和他们的作品。&lt;/strong&gt;&lt;/p&gt;&lt;p&gt;好,到这里,咱们说了人才培养机制对喜剧综艺的重要性。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算是有完善的培养机制呢?咱们就拿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声作为参照,阎鹤祥提到了三个关键的要素。&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一个是,得设置一点专业技能上的门槛。&lt;/strong&gt;之前,郭德纲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就说,相声演员有四个基本功,分别是说、学、逗、唱,哪一样想做好都不容易。阎鹤祥在采访中也提到,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门槛过低。这跟当年的相声是一样的,一旦有热度,参与的人数就会变多。但是,当整体水平向下拉的时候,就会拉动整体行业的水平趋中,这就不容易出现好的作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的水平,是由内部所有人的整体水平决定的。&lt;/p&gt;&lt;p&gt;&lt;strong&gt;第二个是,演员需要有持续上台表演的机会。&lt;/strong&gt;按照阎鹤祥的总结,真正好的喜剧演员,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打磨出了自己人性当中那些可爱跟智慧的样子。比如,德云社为什么对相声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原来行业的运行机制。原来一个人想要走相声这条路,得靠自己摸爬滚打,找门道、拜师、学艺等等,偶然性很强,但德云社就设立了相对清晰的选拔制。再比如,他提到很多德云社演员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的大量舞台实践机会。&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三个是,行业内部得有大师,而且越多越好。&lt;/strong&gt;你看,为什么德云社通常不招女相声演员呢?倒不是因为相声不适合女演员,而是这个行业很少有女性大师,没有标杆。这就意味着,针对女演员的教材和培养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磨出来。说白了,大师就是一个行业的参照体系。&lt;/p&gt;&lt;p&gt;过去我们说喜剧,那定义太复杂了。比如,鲁迅说的是,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陈佩斯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即兴戏剧大师约翰斯通说,悲剧是高姿态的个体被驱逐,而喜剧是一个人输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关于喜剧的定义还有很多。&lt;/p&gt;&lt;p&gt;而我们今天只是选取了一个角度,说了说喜剧行业的人才机制。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个视角,观察一个行业时,就像看足球一样,不仅要看到前面的队员,更要看到人才后面的系统。这个系统,也许才是决定行业水平的关键。&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03</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03</guid>
      <pubDate>Thu, 24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5|又双叒叕打脸了?远程办公,到底有没有好处?</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我们聊一个这两年被频繁争论的理念,这就是,&lt;strong&gt;远程办公&lt;/strong&gt;。这也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早些年,远程办公还不是主流。比如,美国彭博集团的创始人,号称996之父的一代美国卷王布隆伯格就说过,工作必须到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平竞争。所有的胜利都是不公平的。而这个不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你在场的时间比别人长。&lt;/p&gt;&lt;p&gt;大概10年前,互联网越来越成熟,网速快了,远程办公渐渐有了可行性。直到疫情三年,远程办公热度到了巅峰。还有一些人专门研究这个课题。他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远程办公并不是不得已的妥协,它的效率其实比在场办公还要高。&lt;/p&gt;&lt;p&gt;而到了今天,随着线下恢复,远程办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恨不得今天有人主张远程,明天就有人推翻,打脸速度很快。&lt;/p&gt;&lt;p&gt;最新打脸的是曾经很推崇远程办公的亚马逊。9月中旬,亚马逊的CEO贾西发了一封全员信,我看了原文,贾西的信主要说了两件事。&lt;/p&gt;&lt;p&gt;第一,也许是要裁员,注意,只是也许。贾西在信里说,亚马逊的层级太多,需要精简。到2025年3月末,亚马逊要减少一批经理,把一线员工的比例提高15%。10月初,摩根士丹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亚马逊现在一共有10.5万名管理人员,到明年可能要裁掉1.4万个经理岗位。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突然增加了很多安保力量,疑似在为裁员做准备。&lt;/p&gt;&lt;p&gt;贾西说的第二个问题,就跟远程办公有关了。他说,全体成员都要恢复5天工作制,回到工位办公。这不是贾西第一次这么说。就在去年2月,贾西发全员信说,正在研究怎么让员工都回到工位。当时贾西还给出了回到办公室的四个好处,包括协作更高效、学习更方便、同事关系更好,以及更容易践行企业文化。到今年,靴子落地,贾西正式发出了要求,明年1月,所有员工回到工位办公,之后想要远程,就得跟领导请假。&lt;/p&gt;&lt;p&gt;没错,曾经作为远程办公的表率之一,亚马逊,居然要全面结束远程模式了。&lt;/p&gt;&lt;p&gt;其实,这几年结束远程办公的公司不止亚马逊。像美国物流公司UPS、戴尔、苹果、迪士尼、星巴克,X,也就是曾经的推特,就连做远程办公软件的Zoom都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岗两天。据说之前主张远程办公的公司里,只有爱彼迎等极少数还在坚持,剩下的不是已经反悔,就是正在反悔。&lt;/p&gt;&lt;p&gt;毕马威去年还做过一项调查,一共调研了1300多名CEO。据说超过三分之二的CEO认为,未来三年员工需要全面重返工作岗位。还有部分CEO觉得远程办公是个值得商榷的事。而完全支持远程办公的CEO,只有7%。&lt;/p&gt;&lt;p&gt;当然,咱们今天不说谁对谁错,就像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布鲁姆说的,有一家公司高调取消远程办公,可能就有另一家公司低调实施远程办公。&lt;/p&gt;&lt;p&gt;我们今天主要是想呈现这两派各自的观点。你可以看看现场办公的好处是什么?以及远程办公的收益又在哪?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lt;strong&gt;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且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体现。&lt;/strong&gt;&lt;/p&gt;&lt;p&gt;好,咱们正式开始。我们先看看远程办公的优点。&lt;/p&gt;&lt;p&gt;&lt;strong&gt;远程办公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对于老员工特别友好。&lt;/strong&gt;它能提升老员工的幸福感,并且对于那些不需要跟他人频繁沟通的工种来说,比如平面设计师、剪辑师、作家,他们工作的效率也会提高。&lt;/p&gt;&lt;p&gt;之前普华永道曾经在澳大利亚做过一份报告,他们调研了当地远程办公的员工。结果是,51%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以后,他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还有人测算过,远程办公给员工带来的幸福感,大概相当于涨薪8%。同时,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假如公司强迫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他们就直接辞职。&lt;/p&gt;&lt;p&gt;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远程办公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取消呢?&lt;/p&gt;&lt;p&gt;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另一派的观点,说说支持线下办公的理由是什么?&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一,线下办公能积累集体智慧。&lt;/strong&gt;&lt;/p&gt;&lt;p&gt;你看,前面说的,只是远程办公对老员工的好处。假如是个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开始远程办公,这大概率上会出问题。可能他工作一两年,都遇不到一个好师傅,也积累不下什么人脉。而这么长此以往,十几二十年之后,随着人员更迭,后入职的新员工很难获得成长,一个公司的整体智慧可能就会下降。&lt;/p&gt;&lt;p&gt;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社会物理学家彭特兰写过一本书,名叫《智慧社会》,书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lt;strong&gt;工作场所的互动是提升集体智慧的关键。&lt;/strong&gt;&lt;/p&gt;&lt;p&gt;比如,让银行的客服团队人员,在休息的时候多交流,就能直接提高他们处理客户来电的效率。再比如,他们统计了一个IT团队的员工交流情况,结果发现,跟同事互动次数最多的员工,工作效率比一般员工高10%。彭特兰说,&lt;strong&gt;一个团队中,最有创造力的,往往是那些和人人都聊得来,并且能把不同岗位的看法结合起来的人。&lt;/strong&gt;他把这些人叫“明星员工”。这个角色很像采集花粉的蜜蜂。一个团队中这样的人越多,表现就会越好。而这样的明星员工,往往在线下办公里产生。&lt;/p&gt;&lt;p&gt;&lt;strong&gt;第二,线下办公能避免观点极化。&lt;/strong&gt;&lt;strong&gt;这主要说的是美国公司。&lt;/strong&gt;&lt;/p&gt;&lt;p&gt;最近,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也就是那本《独自打保龄》的作者,他接受了《时代》杂志的采访,正好谈到了线下办公。&lt;/p&gt;&lt;p&gt;帕特南认为,人还是需要回到办公室。远程办公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你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没有跟人的交流。网络参与过多,会加重人的孤独情绪。因此,要想缓解孤独感,人还是得回到工作场所。比如,茶水间闲谈的传统不能丢,这看似无关紧要,但你能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信息孤岛。再比如,公司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员工之间产生连接,这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lt;/p&gt;&lt;p&gt;帕特南还说,现在美国社会的极化危机很严重,也就是,不同立场之间的人水火不容。但正因为这样,人应该多跟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在工作场合内外都是。即使是再不同的人,你们也能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某项运动、某个小爱好。你可以通过这种小命题上的共识,去跟不同的人建立联系。往小了说,这能让你不会变成一个极端的人。往大了说,这也是在以你为节点,去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lt;/p&gt;&lt;p&gt;营销大师法拉奇写过一本书,叫《别独自用餐》。这本书讲的也是,很多成功都来自高效的社交。&lt;strong&gt;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餐,都是跟人交流、建立关系的好机会。很多时候,与他人共进一顿饭,往往就能建立更深厚的联系。&lt;/strong&gt;&lt;/p&gt;&lt;p&gt;法拉奇本人就是这套理论的忠实践行者。1992年,法拉奇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毕业,麦肯锡和德勤两家顶级咨询公司都希望招他进公司工作。法拉奇没有直接答应德勤的招聘负责人,而是坚持要跟德勤的老板吃一顿饭。就在那顿饭上,他对老板说,自己可以来德勤工作。但条件是,每年必须和老板在这里吃一顿饭。他靠这种方式,保证了自己和公司高层的长期联络。&lt;/p&gt;&lt;p&gt;也是得益于这份联络,法拉奇32岁就当上了500强中最年轻的首席营销官,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咨询公司,研究的还是社交关系对企业的效用。&lt;/p&gt;&lt;p&gt;换句话说,回到个人,在同等能力、同等绩效的前提下,假如你能跟同事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这可能会为你的职业生涯增加一根有效的杠杆。&lt;/p&gt;&lt;p&gt;这是在场办公的第二个好处。&lt;strong&gt;第三个好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场办公能够增加人的流动。&lt;/strong&gt;而只有人流动起来,很多周边的商业活动才能有活力。&lt;/p&gt;&lt;p&gt;说白了,你自己到不到场另说,但是有很多人是盼着你上班的。只有你来公司上班,他才能赚到钱。&lt;/p&gt;&lt;p&gt;比如,前段时间我看虎嗅引用了《卫报》的一篇报道,说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周边,原本有很多移动咖啡摊和三明治小贩。但自打远程办公流行以来,小贩出摊的频率明显变低,因为写字楼里的人变少了。&lt;/p&gt;&lt;p&gt;再比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饭馆、外卖档口,等等。你可以把它们统称为,&lt;strong&gt;通勤经济&lt;/strong&gt;。只有你上下班通勤,这些行业才有钱赚。之前还有人调查过,伦敦因为远程办公流行,居然导致香体露的销量大幅下降。因为对香体露需求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人员密度高的写字楼。&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现场办公带动的,不只是一个公司本身,还有它周边的商业生态。&lt;/strong&gt;这也是现场办公的第三个好处,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它能激活周边的经济活动。&lt;/p&gt;&lt;p&gt;听到这,你可能会说,既然远程办公与现场办公各有各的好处,干脆混合办公不就好了?没错,这也正是很多公司正在做的尝试。&lt;/p&gt;&lt;p&gt;就在今年6月,斯坦福大学,还有携程梁建章的团队领衔,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的是,混合办公带来的好处。根据论文里的数据,假如一名员工,在一周的时间里,3天在公司办公,2天在家办公,那么他的离职率会降低,而且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都会上升。7月9日,去哪儿网也发布员工全员信,入职6个月以上的正式员工,可以每周三、周五灵活办公。&lt;/p&gt;&lt;p&gt;在这里特别说一句,我们得到作为一个特别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公司,在远程办公这个事上,反而表现得异常保守。从软硬件上看,公司的系统完全有支持远程办公的能力。但直到目前为止,得到的管理方法还是以现场办公为主。只是允许在条件不具备、情况有特殊的前提下,员工可以向上级申请短期的远程办公。&lt;/p&gt;&lt;p&gt;虽然这个申请基本上都会被批准,但是你也能看出公司的态度,能来都来。&lt;/p&gt;&lt;p&gt;据说这是公司创始人罗振宇老师一直以来的一个坚持,叫做,&lt;strong&gt;谁也别高估自己的自律性,人就是得把自己悬挂在一张更具体的意义之网上,才能更好。&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再强调一句,我们今天不是去判断远程与线下哪个更好,而是想呈现出这两方面的思考角度,以及这两套工作模式可能衍生出的其他影响。就像社会学家克里斯塔基斯说的,现代社会镶嵌在一张巨大的网络上。看懂某个现象的关键,就是看到它背后的这张大网。不管你是做管理,还是评估个人的职业选择,希望这个视角对你有所启发。&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79</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79</guid>
      <pubDate>Wed, 23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4|韩国文学在中国,为什么“缺少存在感”?</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这几天,韩国作家韩江的热度很高。10月10日,韩国作家韩江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她以紧密的诗性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展现人类生活的脆弱。而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在获奖后不到6天,她的作品在韩国的销量就突破了百万大关。&lt;/p&gt;&lt;p&gt;另外,像《素食者》《不做告别》《植物妻子》等作品,目前也登上了很多国家的畅销图书榜单。要知道,这是韩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lt;/p&gt;&lt;p&gt;关于韩江和她的作品,我的同事,著名作家贾行家老师专门讲解过。&lt;/p&gt;&lt;p&gt;首先,韩江1970年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的父亲和兄弟也都是作家。韩江的父亲韩胜源,早年间的几本小说都被咱们国内引进过。而韩江本人的文学感受力,也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lt;/p&gt;&lt;p&gt;2016年,韩江的小说《素食者》获得了国际布克奖。布克奖也是目前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1969年创立,一度只对英联邦国家以及英文原创作家开放。直到2014年才进一步放开,全世界所有用英文写作的作者都可以参加。而韩江是在放开限制的第三年,就获得了这个布克奖。获奖那年韩江46岁,正是写作的黄金年龄。她也是从那时起,被韩国读者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lt;/p&gt;&lt;p&gt;当时布克奖给韩江的获奖理由是,&lt;strong&gt;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嵌入读者的梦中。&lt;/strong&gt;&lt;/p&gt;&lt;p&gt;那么,作为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都讲了什么呢?《素食者》严格来说,其实是个小说三部曲。第一部是《素食者》,第二部是《胎记》,第三部是《树火》。&lt;/p&gt;&lt;p&gt;三部小说描写的都是同一位女性,也就是《素食者》系列的主角,英慧。英慧是个素食者,但她可不只是自己吃素那么简单,而是彻头彻尾地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棵大树。而且《素食者》三部曲,是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的。&lt;/p&gt;&lt;p&gt;第一部《素食者》是从英慧丈夫的视角讲述。在丈夫眼里,英慧是个平均人,属于放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丈夫之所以和英慧结婚,只是看重英慧的顺从。他觉得只要英慧听话就够了,不需要英慧优秀,也不需要英慧漂亮,只要英慧能每天照顾他的起居,对他言听计从就行。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他就更需要英慧对他百依百顺,这能帮他在外人面前维持一个体面的人设。&lt;/p&gt;&lt;p&gt;但是,话说回来,你觉得这样的婚姻能牢靠吗?显然很难。当英慧开始坚决吃素的时候,英慧的父亲、英慧的丈夫,没有人理解她。英慧对丈夫的照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细致。结果,丈夫抛弃了英慧。&lt;/p&gt;&lt;p&gt;第二部《胎记》是从英慧姐夫的视角展开的。英慧的姐夫是个不得志的艺术家,心比天高,但本事很小。一天到晚过得都很压抑,总觉得这一身艺术细胞没有发挥的地方。直到他听说,英慧的身上有胎记。结果,这个姐夫就开始整天幻想,这个胎记会是什么样的呢?想着想着,姐夫就开始魔怔了。他开始整天幻想英慧。具体的细节就不展开了,总之,在这段故事里,英慧的遭遇也很让人同情。&lt;/p&gt;&lt;p&gt;第三部《树火》,是从英慧姐姐的视角展开的。故事推进到这一部的时候,英慧已经因为幻想症,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姐姐经常去探望英慧,在一次次的探望里,姐姐渐渐看到了英慧这些年承受了什么,以及英慧是怎样做出反抗的。最终,姐姐在英慧的感染下,决定挣脱来自丈夫的束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lt;/p&gt;&lt;p&gt;简单说,《素食者》的整个故事,大概是一个,质疑英慧、理解英慧、成为英慧的过程。这个故事内核在很多国家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中,非常受推崇。&lt;/p&gt;&lt;p&gt;好,关于《素食者》和韩江,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接下来,我们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看整个韩国文学界。估计很多人可能有一个感受,在公布诺奖之前,就没有听说过韩江的名字,甚至在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预测名单上,几乎也看不到韩江的名字。&lt;/p&gt;&lt;p&gt;其实不只是韩江,很多韩国文学作品和作家,在咱们国内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都不算特别高。&lt;/p&gt;&lt;p&gt;比如,很多人对韩国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2000年左右流行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之类的青春文学,以及最近几年被韩国电影带火的《熔炉》《82年生的金智英》等。出版界还有一个说法,韩国文学在中国的销量高峰,是直到2019年,简体中文版本的《82年生的金智英》出版后才出现的。&lt;/p&gt;&lt;p&gt;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韩国流行文化在整个亚洲的影响力很大,但为什么韩国文学的知名度却没有那么大呢?&lt;/p&gt;&lt;p&gt;接下来,咱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有这么三方面的原因。&lt;/p&gt;&lt;p&gt;首先,&lt;strong&gt;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的错位,导致韩国文学本身的起步很晚。&lt;/strong&gt;什么是韩国文学?根据韩国学者赵东一在《韩国文学论纲》中的定义,最狭义的“韩国文学”是,韩国的作家为韩国的读者用韩国语创作的文学。说白了,有一个前提是得用韩语创作。&lt;/p&gt;&lt;p&gt;但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半岛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是以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游客去韩国旅游,发现牌匾和石碑上的文字都能读懂。&lt;/p&gt;&lt;p&gt;其实,现代韩语的前身&lt;strong&gt;“训民正音”&lt;/strong&gt;,在公元15世纪就被创造出来了,这个起步本来不算晚。但在当时,朝鲜世宗大王颁布了新文字后,遭到了一批文人贵族的抵制。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的文人学习和写作使用的是汉字,但日常生活中讲的又是韩语。这就造成了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混乱。再加上,很多平民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汉字,导致朝鲜半岛文学创作群体的基数相当小。&lt;/p&gt;&lt;p&gt;说白了,&lt;strong&gt;表达体系上存在的裂缝,直接降低了韩国历史上出现优秀作家和作品的概率。&lt;/strong&gt;&lt;/p&gt;&lt;p&gt;其次,&lt;strong&gt;回到近现代,韩国动荡的政治局势,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lt;/strong&gt;&lt;/p&gt;&lt;p&gt;比如,在1910年到1945年,韩国经历了日本35年的殖民统治。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推广日本文化和语言,而且还实行了一套相当严苛的文化审查政策。这就导致,这个时期韩国的文坛,很难出现有名的作家和作品。后来又因为其他原因,韩国又出台了文学查禁政策。直到1988年之后,韩国的文学查禁政策才解禁,韩国文学才算真正起步。&lt;/p&gt;&lt;p&gt;韩国文学史研究的奠基者赵润济甚至说,“训民正音”在本世纪初才取代汉文,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字,韩国汉字文学的历史才算正式结束。&lt;/p&gt;&lt;p&gt;按道理,韩国文学应该在这个时期就开始显露头角了,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有动静呢?&lt;strong&gt;这就要提到文学传播的一个关键变量,翻译。&lt;/strong&gt;比如说,韩江。前面说过,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尓文学奖之前,她曾经在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布克奖的韩国作家。韩江之所以能拿下奖,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2015年《素食者》的英译本成功在英国出版,这也是韩江第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小说。&lt;/p&gt;&lt;p&gt;而回到中国市场,&lt;strong&gt;韩国文学的翻译短缺,导致韩国文学在我国的影响力一直不高。&lt;/strong&gt;我们都知道,日本文学之所以在我国很流行,离不开翻译家的支持。比如,很多经典的日本作家,都能在我国找到一位对应的“专职”翻译家。像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数是由叶渭渠翻译的,谷崎润一郎和青山七惠的作品大多数由竺家荣翻译,三岛由纪夫的翻译家是唐月梅,大江健三郎的翻译家是许金龙。那为什么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人才一直没有成长起来呢?&lt;/p&gt;&lt;p&gt;背后的主要原因是,&lt;strong&gt;过去韩国政府对翻译事业的侧重点,主要是偏向西方国家的。&lt;/strong&gt;比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就开始为文学的世界化做努力。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政府更偏向于培养西欧国家的翻译人才。比如,2000年,我国诗人舒婷就提到过,她在一次国际诗歌节上,认识了韩国诗人郑玄宗。后来回国后,舒婷想找郑玄宗诗歌作品的翻译本,但始终没有找到。再比如,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前院长尹志宽,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也公开表达过,文学翻译院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西欧国家的语种上。&lt;/p&gt;&lt;p&gt;当然,最近几年,韩国政府已经开始发力韩国文学在亚洲的推广工作。根据统计,2023年,韩国文学翻译院的海外出版社翻译出版援助项目,申请达到了281项,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20倍。再比如,目前韩国文学翻译院每年支持培养的外国专业译者中,中国译者的比例在不断增高。像在2005年,韩国文学翻译院也正式将中文纳入了翻译新人奖的评选范围。&lt;/p&gt;&lt;p&gt;这种大规模的文学出海计划,也提升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知名度。换句话说,&lt;strong&gt;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想要获得国际知名度,不仅需要作家个体的努力,还涉及一套复杂的传播系统。&lt;/strong&gt;&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最后,有个特别预告。就在这周五,10月25日13点,得到新商学和华与华联合举办的“品牌增长大会”会在“得到”视频号进行直播。&lt;/p&gt;&lt;p&gt;华与华是华杉创立的营销咨询公司,服务过蜜雪冰城、西贝莜面村、厨邦酱油、华莱士、葵花药业等知名企业,打造了众多品牌超级符号。咱们得到也是华与华的客户之一,你现在看到的那个猫头鹰logo,就是华与华设计的。&lt;/p&gt;&lt;p&gt;华与华的董事长华杉,将亲自坐阵直播间,分享关于品牌增长方面最重要的洞察。同时来分享的,还有织颜窗帘的董事长周永杰,越汇乌鸡卷总裁邓凡华,虎丫炒鸡联合创始人王一博,亢敏君品牌创始人张学杰,以及咱得到的罗老师。&lt;/p&gt;&lt;p&gt;现在,你在微信视频号搜索“&lt;strong&gt;得到&lt;/strong&gt;”就能看到这场直播的预约入口,推荐你预约查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amp;nbsp;
        &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9</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9</guid>
      <pubDate>Tue, 22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3|“忍痛”未必是美德,怎样科学对待疼痛?</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我们说一个和这周很契合的话题,这就是,疼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把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没错,算起来,2024年的世界镇痛日就是昨天。&lt;/p&gt;&lt;p&gt;而就在去年,我国正式把“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整周设立为“中国镇痛周”。这一切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大家对疼痛的重视。按照我们通常的想法,疼痛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但注意,&lt;strong&gt;假如疼痛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这个变化并不会随着疾病的消失而消失。&lt;/strong&gt;&lt;/p&gt;&lt;p&gt;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还重新修订了国际疾病分类,把慢性疼痛作为独立的疾病,纳入了慢性病这个分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朱迪·福尔曼在《全球疼痛危机》这本书里就说,慢性疼痛是一个比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加在一起还要严重的健康问题。&lt;/p&gt;&lt;p&gt;但回到日常生活中,咱们很多人对疼痛的认识很有限。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痛患者的人数超过3亿,而且正在以每年1000万到2000万的速度增长。再比如,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统计数据,美国大约有1亿人在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约占成年人口的40%。&lt;/p&gt;&lt;p&gt;但是,根据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医生的说法,公众对疼痛疾病的知晓率只有14.3%,就诊率更是不足60%。目前,疼痛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lt;/p&gt;&lt;p&gt;没错,在认识疼痛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观念。&lt;/p&gt;&lt;p&gt;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很多举措来纠正大众对疼痛的认识。比如,2000年,&lt;strong&gt;世界卫生组织把疼痛列为“人的第五大生命特征”,其他四项分别为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lt;/strong&gt;没错,疼痛跟这些特征是并列的,是人体很重要的一项指标。&lt;/p&gt;&lt;p&gt;回到咱们国家。早在2007年,相关文件中就明确规定,疼痛科是一级临床,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必须设置疼痛门诊,三级以上的医院必须有疼痛门诊和疼痛病房。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表示要从患者、医护、医院三个角度科学认识和面对疼痛,做好疼痛管理。&lt;/p&gt;&lt;p&gt;回到自身,我们应该怎么科学对待疼痛呢?正好前段时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在一席上专门做了演讲,同时在得到App站内,薄世宁老师的《医学通识50讲》也专门讲过“疼痛”这个话题。接下来,咱们就结合这些内容,聊聊疼痛这个话题。&lt;/p&gt;&lt;p&gt;首先,到底什么是疼痛?按照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的定义,&lt;strong&gt;疼痛是与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或者根据这种损伤可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lt;/strong&gt;简单来说,疼痛就是一种主观体验。比如,陆桂军老师就说了一个洞察,我们可以概括为18秒法则。他说,假如是正常的躯体疼痛,病人在问诊的时候,他的主诉不会超过18秒。主诉,也就是病人对病情的主要描述。但假如病人表达了很多情绪,但没说具体哪儿疼,那主要还是情绪层面的问题。&lt;/p&gt;&lt;p&gt;按照薄世宁老师的说法,疼痛的发生主要分为这么几步。&lt;strong&gt;刚开始,各种损伤会刺激人体组织,释放致痛物质。接下来,这种化学物质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由神经通过脊髓传给大脑。而经过大脑快速、复杂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就会形成疼痛的感觉。&lt;/strong&gt;说白了,疼痛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它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lt;/p&gt;&lt;p&gt;薄世宁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就是糖尿病病人经常会被暖水袋烫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糖尿病会损害病人的末梢神经,这就导致致痛物质的通路受到影响,因此病人就感受不到疼痛,也就不知道要及时躲开。说白了,除了你自己,别人永远无法感受到你到底有多疼。&lt;/p&gt;&lt;p&gt;到这里咱们也能明白,为什么疼痛容易被忽视?因为它跟体温、血压、脉搏都不一样,它是个主观体验,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手段。&lt;/p&gt;&lt;p&gt;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判断自己的疼痛程度呢?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疼痛标尺,从0到10分来表示疼痛的级别。一般情况下,3分以内的就是轻度疼痛,4到6分是中度疼痛,6分以上就是重度疼痛。回到咱们日常生活中,路桂军老师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看睡眠。什么意思呢?通常情况下,轻度疼痛不会影响睡眠,而到了中度疼痛就会出现疼得睡不着觉的情况,而重度疼痛会造成神经紊乱的情况。&lt;/p&gt;&lt;p&gt;最后,咱们再来说说疼痛的治疗。除了心理治疗和镇痛药物,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案。比如,神经阻滞技术,就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神经麻醉药物,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疼痛,像关节痛、头痛、神经痛等。再比如,神经介入治疗,像神经调控、吗啡泵植入就属于这一类。再比如,脊髓电刺激,是通过电流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用一种电流感来覆盖原来的疼痛感。&lt;/p&gt;&lt;p&gt;同时,疼痛治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目前也有很多新进展。比如,就在今年,佛罗里达大学面向全球成立了一个生物样本库项目。主要就是通过收集大量的人体组织样本,借助AI工具来比较不同个体在感知疼痛上的差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这个项目还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000万美元的资助,未来有可能改变慢性疼痛的研究和治疗方式。&lt;/p&gt;&lt;p&gt;再比如,今年7月,美国制药企业福泰制药(VRTX.US)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他们研发的新型止痛药VX-548的上市申请。假如最终能上市,那么这款药有望成为二十年来首款非阿片类急性疼痛治疗药物。根据现有的说法,这款药跟阿片类药物一样,主要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急性疼痛治疗,而相比于阿片类药物,这款药最大的优势是,它不作用于大脑,只对周围神经起作用,因此有望避免成瘾的风险。&lt;/p&gt;&lt;p&gt;最后总结一下,&lt;strong&gt;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它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而且一旦疼痛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慢性疾病。&lt;/strong&gt;借用薄世宁老师的话说,疼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不疼,才有无限的可能。&lt;/p&gt;&lt;p&gt;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距离双十一不到一个月了。有人关注商家,有人关注消费者,但是有一个跟双十一关系很密切的东西,提的人好像不多,这就是,丰巢快递柜。
        &lt;/p&gt;&lt;p&gt;前段时间,丰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假如顺利,它有可能成为快递柜第一股。有人说,从商业的角度看,丰巢其实是一个很奇特的物种。为什么?你看,关于它的吐槽不少,但是,很多人又偏偏需要它。而且更让人好奇的地方是,从招股书的情况看,丰巢过去几年都在亏损,从2021年到2023年亏损将近38亿。但是,它在今年偏偏又开始盈利了,根据他们的招股书,今年前5个月,丰巢的净利润超过7100万。&lt;/p&gt;&lt;p&gt;抛开这个数字不说,丰巢的营收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lt;/p&gt;&lt;p&gt;今天,咱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关于生意的,有趣的真相。&lt;/p&gt;&lt;p&gt;丰巢的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lt;/p&gt;&lt;p&gt;第一部分,是快递滞留费。你懂的,这也是用户吐槽最多的部分。丰巢自己把这部分归类为畅存服务费。根据中新经纬的估算,过去三年半,丰巢对滞留包裹收取的畅存费超过8亿元。&lt;/p&gt;&lt;p&gt;第二部分,是寄件收入。在过去三年里,丰巢的寄件收入占比,从5.9%提升到了26.8%。没错,是原来的4倍。这个转变其实挺有意思。为什么用丰巢寄件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直播电商兴起,而直播电商的退货率一直要高于平台电商。对消费者来说,退货最方便方式之一,就是从哪拿的,放回哪去。从丰巢取的,还放回丰巢。这套流程消费者熟悉,而且还省去了和快递员约时间的麻烦。&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人往往容易对近处的、熟悉的东西,形成依赖。而这种依赖,就可能会带来新的商机。&lt;/strong&gt;&lt;/p&gt;&lt;p&gt;这就要说到,丰巢的第三类收入了,叫做,基于智能终端的运营。说白了,就是用丰巢快递柜,开展点其他的业务。&lt;/p&gt;&lt;p&gt;比如,广告。丰巢有33万组快递柜,都配了电子显示屏。在这里打广告,消费者想不看都难。据说,截止到今年5月底,丰巢已经为35个行业,6000个广告主提供过服务。&lt;/p&gt;&lt;p&gt;再比如,洗衣服务。用户可以在丰巢的应用上下单,把脏衣服放进快递柜,就有人来取,洗好了再放回柜子里。没错,就跟酒店的洗衣服务有点像。因这个路径用户最熟悉,因此就相对容易接受。据说丰巢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洗护工厂,还和25个省份的35家第三方洗护工厂达成了合作。据说去年上半年,洗衣类的增值服务,已经为丰巢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收入。&lt;/p&gt;&lt;p&gt;我想请你关注的重点,倒不是丰巢本身,而是它所反映出的一个关于生意的真相。这就是,近处的价值。你看,在很多人看来,丰巢快递柜原本只是一个寄存装置。但是,就因为它离你足够近,而且它又不是虚拟的,而是实体的。这就给了人一份起码的确定感。人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对这份确定感形成一点依赖。然后,丰巢就可以基于这份依赖,去跟你做更多的生意。换句话说,&lt;strong&gt;近处的一份微弱的确定感,也许是撬动生意的关键杠杆。&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lt;/p&gt;&lt;p&gt;第一,怎样科学对待疼痛?疼痛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衍生症状,但疼痛留下的影响,未必会随着疾病痊愈而消失。因此,需要把疼痛当做一个独立的议题,慎重对待。&lt;/p&gt;&lt;p&gt;第二,丰巢快递柜是怎么赚钱的?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生意的真相,只要在提供一个近处的确定感,就有可能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生意。&lt;/p&gt;&lt;p&gt;还要提醒你一下,这几天得到双十一大促开始了。双十一期间有很多新课、新书上架,比如《香帅中国财富报告》《老喻·决策算法100讲》《徐弃郁·日本简史30讲》等等,你可以点击下方图片链接了解详情。&lt;/p&gt;&lt;p&gt;折扣力度方面,今年得到课程、得到图书,都是每满&lt;strong&gt;299元减50元&lt;/strong&gt;。比如,平时299元的日更大课,直接立减50;还有满赠活动,赠的是新款跨年演讲卫衣和新款胡桃木阅读支架。同时,对课程或图书感兴趣的同学,也推荐你在这个时间,趁着优惠,尽快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17</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17</guid>
      <pubDate>Mon, 21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2|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是谁</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从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说起。上周,10月14日,一代心理学宗师、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去世,享年91岁。&lt;/p&gt;&lt;p&gt;津巴多一度是全世界在世的心理学家里,辈分最高、成就最大、对心理学贡献最多的人,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lt;/p&gt;&lt;p&gt;今天,我们就致敬津巴多,说说他留下的那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lt;/p&gt;&lt;p&gt;首先,津巴多对于心理学界有多重要?这么说吧,他有个称号,叫做,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说白了,心理学虽然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大师。但是,你要是&lt;strong&gt;让整个心理学界选出一个能代表当代心理学的人,得票最多的应该就是津巴多。&lt;/strong&gt;&lt;/p&gt;&lt;p&gt;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津巴多长了一张特别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脸。他的五官有点像罗伯特·德尼罗,再配上他标志性的发型和胡子。怎么形容呢?你可以想象电影里,一个顶级的催眠大师,长得又帅气又神秘,好像可以举手投足间控制人的心智。你就想象一个这样的催眠师的样子,津巴多大概就长这样。&lt;/p&gt;&lt;p&gt;但长相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原因,津巴多能代表心理学,还是老人家的成就太大了。
        &lt;/p&gt;&lt;p&gt;津巴多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者,这也是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过程大概是,找24个学生,然后把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监狱的样子。这24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囚犯。本来这些身份都是假的,按照通常的设想,这顶多算是高配版的过家家,没人会当真。但没成想,实验开始一段时间之后,扮演囚犯的人越来越沮丧,而扮演看守的人,居然有往虐待狂发展的倾向。没错,&lt;strong&gt;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态,并不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所处情境对行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外部环境,也许会让人背弃很多他曾经的价值观。&lt;/p&gt;&lt;p&gt;津巴多还由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叫&lt;strong&gt;路西法效应&lt;/strong&gt;。&lt;/p&gt;&lt;p&gt;但是,对于斯坦福监狱实验道德性,心理学界一度有过争议。津巴多在晚年一直在反思,他觉得这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道德的。津巴多还说过,我不希望我的墓碑上写着,他是那座斯坦福监狱的主管。相反,我更喜欢人们这样写,他把人们从害羞的牢笼、无知的牢笼、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做得兴致勃勃,同时也激励年轻人成为日常英雄。&lt;/p&gt;&lt;p&gt;除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外,津巴多还做过关于害羞、邪教、时间观、精神控制、英雄主义等等很多方面的研究。假如说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关于行为逻辑的密码箱,那么津巴多就是那个开锁的人。&lt;/p&gt;&lt;p&gt;除了学术研究,津巴多还是心理学教育的重要人物。他和理查德·格里格合作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还有他自己编著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都被很多大学的心理系作为教材。普通人要想了解心理学,这两本书也是很好的入门读物。&lt;/p&gt;&lt;p&gt;关于津巴多的成就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洞见。也就是,人这个物种的行为,不是简单地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lt;/p&gt;&lt;p&gt;具体的理论很专业,咱们在这就不展开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洞察,我想给你讲两个故事。&lt;/p&gt;&lt;p&gt;第一个故事,来自于津巴多的代表作之一,《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有个叫比尔的中学生,从小就是个好孩子,为人诚实,成绩优异。但比尔周围的朋友可就不让人省心了。有一回这些朋友吸大麻,他们就叫比尔一起吸。显然,这是不对的。而且毫无悬念,比尔肯定是拒绝了。但是,这些吸了大麻的年轻人开始在比尔面前炫耀,说什么吸大麻是件很时髦的事。他们还一起排挤比尔。结果时间一长,比尔终于没扛住来自同伴的压力,也吸了大麻。比尔面对的状况有个专业名词,叫&lt;strong&gt;同辈压力&lt;/strong&gt;。&lt;/p&gt;&lt;p&gt;这个故事看起来好像有点俗套,但关键在于津巴多在分析这件事时,提出了一组洞见。&lt;/p&gt;&lt;p&gt;首先,你觉得比尔吸了大麻之后,会不会内疚?按照通常的设想,这肯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啊。但事实上,比尔并没有什么内疚。他一开始确实有点负罪感,但只持续了没多久,这个负罪感就消失了。他开始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正常,他也很享受这个状态。&lt;/p&gt;&lt;p&gt;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一个洞见。&lt;strong&gt;人对一个东西的态度,不是想法决定的,而是行为决定的&lt;/strong&gt;&lt;strong&gt;。一旦人有了一个持续的行为,他就会觉得这个行为是对的。&lt;/strong&gt;&lt;/p&gt;&lt;p&gt;借用津巴多的原话,人们表现出从众,既是为了社会认可,也是为了增加他们在不确定情境中正确行事的机会。个人的这些动机越强烈,群体吸引力和凝聚力越大,那么群体施加于个体的压力就越大。&lt;/p&gt;&lt;p&gt;其次,回到比尔,你觉得应该怎么让他变回好孩子,让他意识到吸大麻是不对的呢?其实,除了比尔之外,津巴多还观察过很多其他的案例。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电影里的暴力情节看多了,自己也变得暴力,还有的是别的问题。&lt;/p&gt;&lt;p&gt;但是,尽管情况不同,他们却呈现出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不听劝。即使你告诉这些孩子不该吸大麻,不该崇尚暴力,他们就是听不进去。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二个洞见,叫做,选择性注意。也就是,&lt;strong&gt;人们只会留意那些自己原本就认同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改变一个人那么难。&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难道这个状态就没办法改变了吗?也不是。既然人们的行为是被环境塑造的,那么要想改变它,还得依靠环境。比如,前面说的那些痴迷暴力情节的孩子,怎么让他们排斥暴力呢?实验人员给他们派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去给别人做一场宣讲,告诉别人崇尚暴力是不对的。结果宣讲完成后,这些孩子的想法居然真的改变了。&lt;/p&gt;&lt;p&gt;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三个洞见。&lt;strong&gt;想法无法改变想法,环境才能改变想法&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也就是,你很难用你的想法去直接改变别人的想法,就算你口才再好也很难。有效的方法是,你先塑造一个环境,让别人在这个环境里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并且根据这个角色做出一些行为,而一旦对方做出这些行为,他的想法就会跟着行为一起改变。他做了什么事,他就会信奉这件事背后的价值观。&lt;/p&gt;&lt;p&gt;简单说,有句话叫,论迹不论心,说的是看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该看想法,而是看行为。而按照津巴多的洞见,这个说法大体没毛病。因为一旦一个人长期有这样的行为,他之后大概率上也会支持这样的价值观。&lt;/p&gt;&lt;p&gt;好,这是第一个故事。我们说了津巴多的核心观点之一,&lt;strong&gt;人不是先有想法,再有行为,而是先有行为,进而产生支持这个行为的想法。&lt;/strong&gt;&lt;/p&gt;&lt;p&gt;接下来,第二个故事,我们来看看这套理论的高级别应用。假如你觉得前面的故事有点平淡,那么接下来要讲的将让你看到这套理论的威力。&lt;/p&gt;&lt;p&gt;这个故事并不来自津巴多,而是一个美剧,但是它很能反映津巴多理论的威力。&lt;/p&gt;&lt;p&gt;之前有个美剧叫《黑袍纠察队》,剧情里有个超人类叫阿祖,他是由一个实验室秘密制造的,能力完全对标超人。请问,作为这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应该怎么确保这个超人类不失控?&lt;/p&gt;&lt;p&gt;靠武力?阿祖刀枪不入。靠讲道理?试过,但根本没用。&lt;/p&gt;&lt;p&gt;实验室里的人最终想到的武器是,心理学。他们招募了全世界最厉害的心理学家,为小时候的阿祖设置了一套成长环境。实验人员会在他表现好的时候故意视而不见,还有其他很多设计。总之,在这个环境里长大,阿祖最终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表演型人格。他极其享受别人的认可,特别需要别人的表扬。假如失去这些,对他来说比死都难受。&lt;/p&gt;&lt;p&gt;同时,实验室背后的财团旗下有大量的新闻公司和电影公司,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包装阿祖的形象,替他组织各类演讲活动,让他的表演人格有释放的渠道。&lt;/p&gt;&lt;p&gt;换句话说,这个超人类就像一个毒品成瘾者,而他背后的财团就像毒品贩子。靠着这套心理机制,财团和实验室牢牢控制住了他,至少是控制住了相当一段时间。即使后来他想大开杀戒,但还是一次次忍住了,因为他太需要别人的表扬了,要是真把人类杀光,谁来表扬他?&lt;/p&gt;&lt;p&gt;你看,从这个角度看,&lt;strong&gt;心理学就像是一个升维打击的武器。用好它,你也许能左右一个比你强大得多的存在&lt;/strong&gt;。&lt;/p&gt;&lt;p&gt;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而且出于剧情需要,后期的阿祖必须得失控,这样情节才够刺激。但这个故事却展现出了一个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真相,这就是,&lt;strong&gt;人是个社会动物,只要他身在群体中,就无时不刻不受环境的影响,即使是超人也不例外&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lt;/p&gt;&lt;p&gt;而回到现实,津巴多自己也清楚这套机制,因此他也一直在想办法用这套理论,让人们变得更好。&lt;/p&gt;&lt;p&gt;比如,可以通过环境中的微小变量施加积极影响。比如,超市播放的歌曲里,假如歌词里包括,勇敢、诚实、善良一类的词,那么,超市里的偷窃行为就会明显变少。这个设计最早就是基于津巴多的理论。&lt;/p&gt;&lt;p&gt;再比如,既然我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比如,津巴多告诉我们,可以在心里让自己扮演另一个人,害羞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开朗的角色,胆小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的角色,然后让自己在内心扮演这些角色,自己就会发生改变。&lt;/p&gt;&lt;p&gt;换句话说,津巴多的一生,有两个极其关键的学术课题。&lt;strong&gt;第一个是,不要低估环境对你的影响,它有时可以决定你是谁。第二个是,更不要低估你自己对自己的影响,别让别人决定你是谁。&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借用津巴多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吧。说的是,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体化,不要让他们把你放入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lt;strong&gt;请坚持你的个体性,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的名字,大声地让他们清楚你是谁。&lt;/strong&gt;&lt;/p&gt;&lt;p&gt;关于津巴多带来的启发,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38</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38</guid>
      <pubDate>Sun, 20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channel>
</rss>
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9 - Succe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version="2.0">
  <channel>
    <title>得到文章 - 精选</title>
    <link>https://www.igetget.com</link>
    <atom:link href="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9"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atom:link>
    <description>得到文章 - 精选 - Powered by RSSHub</description>
    <generator>RSSHub</generator>
    <webMaster>contact@rsshub.app (RSSHub)</webMaster>
    <language>en</language>
    <lastBuildDate>Sun, 27 Oct 2024 05:27:41 GMT</lastBuildDate>
    <ttl>5</ttl>
    <item>
      <title>梁宁:怎样用人设来理解所有人?</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就在刚才,这本书的编辑老师张慧哲告诉我,梁宁老师的新书上市刚刚48小时,销量就超过了3万册。你看,这可是咱们同学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lt;/p&gt;&lt;p&gt;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答案其实不难理解,你看,不管是做产品也好,还是做生意也罢,一切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因此,找到真正的需求,就等于找到了做事的原点。就像梁宁老师说的,真需求是一切商业的本源。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今天,咱们就有请作者梁宁老师本人来跟你展开说说。&lt;/p&gt;&lt;p&gt;来,有请梁宁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继续来给你分享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有一个深圳女孩,在微博上公开征婚。&lt;/p&gt;&lt;p&gt;她发了一条微博,讲自己的求偶条件:要求在深圳工作,年收入40万元以上,学历本科,年龄在28岁~38岁,中等长相,身高不低于178厘米,讲卫生,不打呼噜,性格好,作息规律,无不良嗜好的未婚男性。&lt;/p&gt;&lt;p&gt;接着呢,微博上有一个“数据控”的网友,帮她做了一个数据的测算,我给你念念:深圳常住人口1302万,其中男性有655万,28岁~38岁的男性大约82万,未婚男性约为30万,身高178厘米以上的估计不到6万(深圳男性平均身高167厘米),有本科学历的按一半算,约3万,其中年薪达到40万元的约占1%,也就是说只有300人。而在中国有52.9%的男性吸烟,所以减去此项,最多还剩141人,而挣到这个钱还能作息规律的,至少要去掉80%,最后算出,全深圳符合要求的约28人。&lt;/p&gt;&lt;p&gt;你听完了这一串的要求和数据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lt;/p&gt;&lt;p&gt;你有没有觉得,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女生接连提出了12个条件,但其实没有一条可以勾勒出,这个女孩她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有怎样的生活设想的人,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生?他想组织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都没有。&lt;/p&gt;&lt;p&gt;你可能会说,征婚启事不都是这样写的吗?古时候确实是这样写,但时代已经变了。&lt;/p&gt;&lt;p&gt;这就是《真需求》这本书里,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lt;/p&gt;&lt;p&gt;时代变了,需求也变了。原来是刚需驱动,而现在你会发现,已经供给过剩了,大量曾经很刚的需求已经变成了弹性需求。&lt;/p&gt;&lt;p&gt;而观察用户所采用的工具,其实也不一样了。&lt;/p&gt;&lt;p&gt;在刚需时代,我们都会用一个工具叫作“用户画像”。就是上面的那种征婚所给出的、一系列的标签和条件,然后像画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小,不断地把人排除在外。&lt;/p&gt;&lt;p&gt;而在弹性需求的时代,其实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工具叫“用户人设”。&lt;/p&gt;&lt;p&gt;这里你可能会一下子冒出来三个问号:结婚难道不是刚需吗?组建家庭这件事何时进入了弹性需求的序列?以及,用户人设究竟是什么?&lt;/p&gt;&lt;p&gt;好,我们来一一说起。&lt;/p&gt;&lt;p&gt;首先,结婚确实曾经是一个绝对的刚需。为什么今天看起来没有那么“刚”了呢?&lt;/p&gt;&lt;p&gt;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结婚、组建家庭确实是刚需。在农业社会,家庭首先是生产单位,每个人都要生存,需要一个生存的立足点,必须在某个生产单位里。夫妻首先是同事,男耕女织,彼此协作生存,就算彼此再看不顺眼,也需要这个人不能离开;要靠自己生孩子来为家族增加新的劳动力。那个时候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公司,没有上班这回事。人,尤其是女性,一旦脱离家庭,是难以生存的。&lt;/p&gt;&lt;p&gt;而今天在城市里的生产单位,是公司这一类的外部组织。所以大部分人,无论男女,要生存首先依赖的是在外面找一个工作,这个时候家庭就不是一个生产单位了,也不是一个人成熟所需要的立足点了。&lt;/p&gt;&lt;p&gt;接着我们再来看,家庭的其他功能价值,也正在一层层地被商业剥离。&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们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公式(引用自蔡钰老师)。&lt;/p&gt;&lt;p&gt;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lt;/p&gt;&lt;p&gt;我们用这个公式来观察一下家庭。把一个家庭的价值拆分出来,我们想要一个家庭,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需要对方当自己的钱包、满足性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功能需求。&lt;/p&gt;&lt;p&gt;接着你可能会发现,今天在商业成熟的时代,几乎人生需要的所有功能需求,都被开发成了商业产品或者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不管是你要吃饭、洗衣、打扫、收纳、生病照料,乃至心灵抚慰、出游陪伴,甚至生育、抚养、教育等等,你都可以找到很成熟、很专业,并且更干脆简单的商业解决方案。&lt;/p&gt;&lt;p&gt;而对于功能需求,人天然会去比较,然后寻求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案。没有忠诚可言。&lt;/p&gt;&lt;p&gt;还有,我们期待一个家庭的时候,可能想要的是情绪价值,对方能为我们提供陪伴,我们彼此可以分享感受、情绪,一起看电影、吃饭、旅游,对方可以给自己安全感,或者我可以把对方带出去炫耀。&lt;/p&gt;&lt;p&gt;接着你会发现,这一部分情绪价值,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也正在不断地被商业化解决。比如现在流行“搭子”文化,看电影搭子、火锅搭子,这种轻量的陪伴;或者用追星、加入饭圈来安放自己想付出、想爱一个人的需求;或者去玩一场剧本杀,在一个戏剧性场景里来体验情感。&lt;/p&gt;&lt;p&gt;最后,就是一个家庭的资产价值。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大家就天然共享社交账户,我是谁谁谁的爸爸,我是谁谁谁的孩子,我是谁谁谁的老婆,你就可以天然使用他的社交账户。所以,网上很喜欢讨论的是谁谁嫁给谁谁,然后就实现飞升了。实现了什么飞升呢?其实是因为,他利用了这样一个关系,可以分享另外一个人的社交资源,接着,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然后形成一个家庭共同的资产价值。&lt;/p&gt;&lt;p&gt;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家庭提供的是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你就会发现家庭很脆弱。因为商业社会里,会有无限多的专业提供者,来提供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家庭里一个人的供给能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和一个商业社会花样繁多的无限可能、无限供给相比。&lt;/p&gt;&lt;p&gt;所以,今天家庭的价值,就没有农耕时代那么“刚”了。&lt;/p&gt;&lt;p&gt;而一个家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家庭成员大家所共创的资产价值。是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共同生活,基于共同的回忆、共同的经历所构建的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唯有在此地,你才能够拥有的共同回忆,才能够激发的情绪体验,共同的社交资产、社会资产、社会财富,这些东西是一个家庭最厚实的部分。&lt;/p&gt;&lt;p&gt;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走入婚姻呢?就是因为,如果以消费的态度来看家庭,如果让一个人来长期消费自己,从自己处索取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自己肯定觉得不划算;自己倒是想长期消费别人,我就可以无限使用别人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但这一切其实办不到。&lt;/p&gt;&lt;p&gt;但如果你是用一个经营资产的态度来看家庭,我们是找一个合作伙伴,接着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形成了更大的合作伙伴,然后彼此一起用血缘这样的纽带来长期投入,共建一套资产叫作“家庭”。在家庭里大家有不断的社交资源、社会资产、社会财富。&lt;/p&gt;&lt;p&gt;这种长期共建的事情,找长期共建的伙伴,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也不会。&lt;/p&gt;&lt;p&gt;所以说,时代变了,连结婚组建家庭这样曾经绝对的刚需,都已经事实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弹性需求。&lt;/p&gt;&lt;p&gt;那谁还敢说自己的东西是今天的绝对刚需呢?&lt;/p&gt;&lt;p&gt;所以我们观察用户和理解用户的工具也必须改变,你不能再用原来的“用户画像”那一套了。&lt;/p&gt;&lt;p&gt;用户画像是什么?就是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他没什么,他就应该有什么。你家没有电视,你就应该买一台电视;农业社会的单身汉生活质量很差,所以他需要讨个老婆。&lt;/p&gt;&lt;p&gt;但是,在弹性需求时代,勾勒用户可以用一个新工具:用户人设。&lt;/p&gt;&lt;p&gt;用户人设和用户画像不一样在哪儿呢?&lt;/p&gt;&lt;p&gt;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样东西,也许就是不要了。比如我家没有电视,我就是不打算要电视,我就不爱看电视。&lt;/p&gt;&lt;p&gt;你会看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一个人越擅长什么,他就越要投资什么。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工具。&lt;/p&gt;&lt;p&gt;好,回到人设。人设是一个热门词。&lt;/p&gt;&lt;p&gt;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要记住一个人太不容易了。&lt;/p&gt;&lt;p&gt;明星、艺人、网红,都需要对自己的记忆点去进行设计,来打造差异,来制造印象。所以我们对人设这个词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娱乐八卦内容,比如“卖人设”“人设讨喜”“人设崩塌”……&lt;/p&gt;&lt;p&gt;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不止明星有人设、网红有人设,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lt;/p&gt;&lt;p&gt;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你打开看一下,那就是一个人设场。&lt;/p&gt;&lt;p&gt;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建设自己的人设。&lt;/p&gt;&lt;p&gt;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这几类常见人设:&lt;/p&gt;&lt;p&gt;有钱人设:白富美、高富帅,人设内容是晒消费——高端场所、酒、收藏品;&lt;/p&gt;&lt;p&gt;有知识人设:文艺青年、业界精英,人设内容是偶尔分享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前沿分析,附上几句自己的观点或洞察,晒培训课程,晒出差,晒行业会议;&lt;/p&gt;&lt;p&gt;有意志人设:撸铁、减肥、早起,人设内容是晒打卡;&lt;/p&gt;&lt;p&gt;有生活人设:猫奴、宝妈、美食达人,人设内容是晒生活;&lt;/p&gt;&lt;p&gt;等等。&lt;/p&gt;&lt;p&gt;你在看人设的时候你会发现,人设是有故事性的。&lt;/p&gt;&lt;p&gt;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当然有自己的人设。人为什么会按照自己的人设去发布信息,去购买商品,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呢?&lt;/p&gt;&lt;p&gt;你可以认为人设是一种个人的愿景。它是一种自我期许,以及沿着这种自我期许所产生的行为逻辑。&lt;/p&gt;&lt;p&gt;那什么是用户人设呢?它是我的朋友曹楠洞察到并与我分享的。&lt;/p&gt;&lt;p&gt;曹楠是一位游戏策划人。他的工作需要设计一个个的角色,再为角色设计不同的皮肤和道具,让用户代入自己。然后有一天,他发现,并不是他提供了什么角色,用户来被动选择。而是用户自己有人设,用户是在购买符合自己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用户在游戏中的消费,是在建设他自己的人设,是在为自己的人设进行投资——在游戏中如此,在真实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lt;/p&gt;&lt;p&gt;这就是我说的,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会发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这个人越强的点,他就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他不想要的。&lt;/p&gt;&lt;p&gt;所以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可能是这个人持续回避的结果。&lt;/p&gt;&lt;p&gt;在刚需时代,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去做一个市场分析,去看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消费者没什么就应该有这么大的市场。&lt;/p&gt;&lt;p&gt;没电视吗?那肯定是要买电视的。没洗衣机吗?那肯定是要买洗衣机的。&lt;/p&gt;&lt;p&gt;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的时代,会产生大量的非本圈中人不能理解的消费与行为,那其实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他在持续构建自己的人设,他想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管他当下的投入,他买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多么不合理。&lt;/p&gt;&lt;p&gt;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lt;/p&gt;&lt;p&gt;天猫时尚趋势中心曾经推出过一组时尚用户人设,你一听名字你就会有画面感:&lt;/p&gt;&lt;p&gt;正在逃公主、稍普通青年、起居室艺术家、露营地作精、破次元CLUB、考究派健身、茶水间凡尔赛、宅家三公里……&lt;/p&gt;&lt;p&gt;这些不是传统的用户画像,不是用年龄、地域、收入、这人没啥等数据标签来框定的。&lt;/p&gt;&lt;p&gt;你看,每一个用户人设的名称,都可以让你产生画面感,你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故事性和叙事逻辑,感受到这个人设的行为倾向。&lt;/p&gt;&lt;p&gt;比如“正在逃公主”。&lt;/p&gt;&lt;p&gt;你一听是不是故事感就出来了?她是一个公主,而她正在逃,逃到了普通人的世界,所以她日常的生活、衣服都可能是普通人的。但是因为她的本质是公主,所以她身上总会有几样单品,让你感受到她的不一样,她很特别、很精致......&lt;/p&gt;&lt;p&gt;这种自我设定和年龄无关,一个45岁的女性,内心也可以是一个正在逃的小公主。她也会买薄荷绿的娃娃领上衣、网纱连衣裙、斜跨马鞍包......&lt;/p&gt;&lt;p&gt;而这些,正是大数据下“正在逃公主”这个用户人设会选的单品。&lt;/p&gt;&lt;p&gt;比如“露营地作精”。&lt;/p&gt;&lt;p&gt;露营是这几年的时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催生下,“露营地作精”这个用户人设就越来越成熟了。对于露营地作精来说,露营不单纯是接触大自然,更是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呈现我自身生活的精致和品位。&lt;/p&gt;&lt;p&gt;于是就有了很多露营的子品类,比如“搬家式露营”,就是恨不得在营地构建一个完整且精致的家。而露营地作精的很多心头肉,剁手也必须买的包括:蛋卷桌、天幕、卡式炉、手磨咖啡等等,在经济适用人设的眼中,这些都是没必要的东西。&lt;/p&gt;&lt;p&gt;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商家,你要为你的用户设计产品,你就必须得理解你的用户的人设是什么。比如说利用数据工具,你可以看到最近“斜挎马鞍包”这个关键词它的搜索量和话题量都在提升,而现有供货不多,所以你可以判断,我应该生产一批斜挎马鞍包这样一个单品,就会有一波销量。&lt;/p&gt;&lt;p&gt;但是斜挎马鞍包到底是给什么样的用户用的呢?是粗糙一点无所谓,重点是便宜;还是要精致、有高级感、有小装饰还要有文化隐含,但价格小贵呢?&lt;/p&gt;&lt;p&gt;这时,如果你知道了斜跨马鞍包的用户人设是“正在逃公主”,就可以立刻判断,如果做得粗糙一点、便宜一点,其实是无效的产品。因为对于这类用户,粗糙的东西价值不成立。&lt;/p&gt;&lt;p&gt;同样,虽然露营是新时尚,很多产品都在卖,你也想做。但如果你不懂“露营地作精”的诉求和痛痒,你去做一个东西,同样是似是而非,驴唇对马嘴。&lt;/p&gt;&lt;p&gt;所以,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lt;/p&gt;&lt;p&gt;总结一下,使用“用户人设”这个工具来观察一个人,会发现:&lt;/p&gt;&lt;p&gt;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lt;/p&gt;&lt;p&gt;一个人的长项之所以长,长到他可以拿来做自己的人设,被人记住,那一定是他长期投资建设的结果。&lt;/p&gt;&lt;p&gt;一个露营地作精,已经有了一个蛋卷桌,他还会再买俩再试试。&lt;/p&gt;&lt;p&gt;一个考究派健身,明明已经有了三件运动服够用了,还是要继续入手。&lt;/p&gt;&lt;p&gt;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方面越擅长,他对于某方面投资的获得就越让他有收益,所以会更主动、更舍得去投入。&lt;/p&gt;&lt;p&gt;组织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华为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00亿元,并且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这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研发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华为的长项,它因此而受益,所以它也敢进一步投入。这也就是它的需求。&lt;/p&gt;&lt;p&gt;反之,一个人的弱项,一个组织的弱项,可能是他长期回避的结果。&lt;/p&gt;&lt;p&gt;所以在今天,一个刚需驱动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供给过剩、大量弹性需求的时代。&lt;/p&gt;&lt;p&gt;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就判断他需要。&lt;/p&gt;&lt;p&gt;而刚需购买和弹性需求的购买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刚需产品是因为没有,所以必须有;而弹性需求产品,很多情况是这个东西我有了,我还需要更多。&lt;/p&gt;&lt;p&gt;以上是《真需求》这本书关于在弹性需求时代,你需要理解用户人设,才能够进入对方的故事。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产品,其实都是如此。&lt;/p&gt;&lt;p&gt;当然,这样的工具在书里还有很多,比如要建立共识必须了解的“利益相关人地图”、对创造情绪价值非常重要的“情绪唤起分布图”、“打造人设的基本公式”等等,欢迎你到书里去探索更多,然后和我们分享。&lt;/p&gt;&lt;p&gt;好,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特别提醒一句,现在这本《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部分梁宁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除此之外,得到的“双十一”活动也已经开始了,活动期间,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年底了,假如你想多囤几本书,或者买点书送给朋友,那么现在入手,非常划算。&lt;/p&gt;&lt;p&gt;最后,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11</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11</guid>
      <pubDate>Thu, 24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快刀青衣:AI替代的到底是什么?</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是10月24日。没错,1024,什么日子呢?程序员节。&lt;/p&gt;&lt;p&gt;说到程序员这个职业,这两年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呢?没错,就是AI。每回提起这个话题都会出现两派观点,有人很焦虑,担心AI会替代自己,也有人很兴奋,觉得AI出现了,自己多了个好帮手。&lt;/p&gt;&lt;p&gt;其实,仔细想想,这两个观点哪有什么谁对谁错呀?AI这个工具它本身就具备两面性,一方面,它肯定会替代一些东西,而另外一方面,它也肯定会加强很多东西。&lt;/p&gt;&lt;p&gt;关于这些问题,咱们得到AI学习圈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心得和感受。当然,积累的最多的,还是关于使用AI的技巧跟方法。&lt;/p&gt;&lt;p&gt;接下来我们就有请快刀青衣老师来说说,你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放心大胆地让AI去替代你的,以及哪些地方是必须要你自己亲力亲为的。&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快刀青衣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得到联合创始人、AI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lt;/p&gt;&lt;p&gt;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去年和今年,AI在媒体上的关注程度。去年无论是打开短视频网站还是观看直播,到处都在喊AI时代已经来了,会导致大量的人类失业,会改造很多很多的行业。但是今年,这种内容已经少了很多。&lt;/p&gt;&lt;p&gt;会有同学说,这是不是意味着AI凉了或者泡沫破裂了?&lt;/p&gt;&lt;p&gt;其实不是,这只是说明了AI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改造,已经不需要人去为它摇旗呐喊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AI的列车都已经轰隆隆地进站了。远的不说,从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就可以看出来,从物理奖到化学奖再到经济学奖,都跟A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I对科研领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深远影响。&lt;/p&gt;&lt;p&gt;这个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在我刚上大学,也就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里,会有一条“熟练使用电脑,打字快,会五笔输入法优先”。等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的我因为在QQ上聊天的原因,打字速度飞快,但是招聘单位已经不看打字速度了,而是变成要求“能熟练使用Office三件套,PPT做得好看优先”。&lt;/p&gt;&lt;p&gt;再往后,就要求能做思维导图或者是能做数据分析,这时就不要求会做PPT了。&lt;/p&gt;&lt;p&gt;从这些招聘要求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是之前要求的技能不重要了,而是因为太重要了,所以变成了所有人都要会的默认选项。就像你很难想象去一个酒店,居然没有Wifi一样。&lt;/p&gt;&lt;p&gt;那么对AI的使用能力也是这样,接下来对AI的使用能力的要求就像20年前要求会打字一样,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备能力。&lt;/p&gt;&lt;p&gt;过去这9个月,因为每天接触大量的AI产品和大量的用户,我会发现很多同学对AI的能力都非常认可,也非常想用好AI,但是会陷入到两个典型误区里。&lt;/p&gt;&lt;p&gt;第一个误区是,用过几次AI,发现不好用,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说一句AI也不过如此,就不再用了;&lt;/p&gt;&lt;p&gt;第二个误区是,听说AI这块都可以做了,我学了也没啥用,反正早晚还是被AI取代的,就等着那天来临吧。&lt;/p&gt;&lt;p&gt;虽然大家都在说要训练AI,但其实现在AI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要训练AI,而是应该训练我们自己。&lt;/p&gt;&lt;p&gt;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拿刚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辛顿举例子。作为AI大神,他用的AI工具并不是特供的,跟普通用户使用的工具是一样的。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团队,也是跟我们使用一样的AI产品,例如Kimi、智谱等,但是完成的都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所以同样的工具,用得好,那就是屠龙宝刀;用得不好,那就是菜刀了。&lt;/p&gt;&lt;p&gt;有了AI之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如果你在公司或者身边人的心目中,有了一个“最会用AI工具”的标签,你肯定会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成就感。&lt;/p&gt;&lt;p&gt;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同学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到底该怎么训练自己呢?”&lt;/p&gt;&lt;p&gt;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从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用到AI的任务,开始每天持续地使用。一个AI工具,你能持续深度使用30天,相信我,你对AI的理解和对工具的理解,就已经能超过身边九成的人了。&lt;/p&gt;&lt;p&gt;我们公司每年也会进来一些应届生,大部分人之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AI,所以我上个月,就拉了一个群,给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AI软件。第一天选好自己和AI协作的任务与工具,接着每天发一下使用截图和心得,有的人选择了AI画画工具,有的人选择了AI写代码工具,有的人选择了AI做策划案工具。半个月之后,虽然工具都不一样,但是能发现坚持使用的同学,对AI工具的使用能力比第一天已经进步非常大了。&lt;/p&gt;&lt;p&gt;那到底应该选什么样的任务,作为自己和AI的合作起点呢?&lt;/p&gt;&lt;p&gt;我自己思考出了一个非常粗糙、非常简陋,但是非常好懂的四象限图,核心就是我们先去思考我们每天要做哪些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归到各自的象限里。&lt;/p&gt;&lt;p&gt;哪四象限呢?我把要做的事情分成“会干想干”、“会干不想干”、“不会干但想干”和“不会干也不想干”四种,这四个词听起来跟绕口令一样,我来举例解释一下马上就懂了。&lt;/p&gt;&lt;p&gt;先说第一个“会干想干”,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这件事情你很擅长,并且也乐在其中,那么就不要用AI去干。&lt;/p&gt;&lt;p&gt;比如现在有很多的AI写作软件,我也试用过很多的AI写作软件,只要你写一句话,AI就可以帮你写出一辆万字的“长篇巨著”。但是你现在看到的我的这篇文字,每一个字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并不是我不会用AI软件写作,我虽然理工科出身,但我的写作能力比较强。而AI写的很多语言,没有个性,我实在瞧不上。所以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就不会让AI来干,我自己干就可以了。&lt;/p&gt;&lt;p&gt;接着说第二个“会干不想干”,划到这个类别的事情,我认为就是你和AI协作的突破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只有自己会干,你才能精准的知道AI干得好不好,才能不断地去优化自己使用AI的方法。这个不断地努力学习,为的就是以后不干这些事情。&lt;/p&gt;&lt;p&gt;比如说,用AI做PPT工具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只要在职场内,别管做的好不好看,人人都会做PPT,但是人人都不爱做PPT。这种类型的任务,就可以让AI去做,咱们人类主要负责当领导,指指点点AI哪页的排版或者配图做得不好就足够了。&lt;/p&gt;&lt;p&gt;很多同学会用Kimi来搜索、来聊天或者来帮忙写文案,其实Kimi现在也有了做PPT的功能。&lt;/p&gt;&lt;p&gt;我们想象一个职场特别常见的场景,本来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但是小领导突然跑过来说,“某某某,明天上午九点,大领导要在一个会上,看一下咱们产品的竞品分析报告,你做个PPT到时候演示一下吧。”&lt;/p&gt;&lt;p&gt;看,说的多轻巧,但是放在以前,可能就要熬个通宵了,从整理报告大纲到收集数据用了半宿,再花半宿时间去做成一个还看得过去的PPT。但是现在,把指令说清楚,Kimi就能帮大家完成一个质量非常高的竞品分析报告,然后在对话框里,像在微信群里@好友一样,@一个AI工具叫“PPT助手”,就会一键帮你把刚才的分析报告,变成一个30页的PPT。&lt;/p&gt;&lt;p&gt;你肯定还要在这个AI完成的PPT上做一些编辑和修改的工作,但这可比你从头开始做,至少要节省90%的时间。&lt;/p&gt;&lt;p&gt;另一个事也属于你“会做但不想做”的场景,如果你是家长的话,就会更有感触——辅导孩子写作业。&lt;/p&gt;&lt;p&gt;要不怎么会有那句话,叫做“不写作业,眉开眼笑;一写作业,鸡飞狗跳”。&lt;/p&gt;&lt;p&gt;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和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当然,无论辅导小学三年级还是辅导初三,都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只不过是各有各的难处。&lt;/p&gt;&lt;p&gt;辅导小学三年级的作业,主要的难度是在父母双方彼此安慰和控制情绪上,和不停地念叨:“这种题你怎么不会?”&lt;/p&gt;&lt;p&gt;辅导初中三年级的作业,主要的难度就在于那些题目不会做,它们看起来都像你在小区里遇到的邻居,每一道题都很脸熟,但几乎每一道都不会做。好不容易找到一道会做的,发现解题方法跟自己上学时候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lt;/p&gt;&lt;p&gt;其实我会遇到比大部分家长更尴尬的问题,就是我本来是正规师范大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毕业的,可是有教师资格证的,我的大部分同学现在也都在各地的高中当物理老师。所以当我发现女儿现在初中的物理题,我居然都做不出来时,很容易怀疑人生。&lt;/p&gt;&lt;p&gt;辅导作业对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属于这件事情可以干,但是完全不想干。毕竟咱们这些人,算上留级,寒窗苦读二十载,终于可以不用刷题做卷子了。没有想到只过了几年,就要陪着别人一起刷题,别管你在公司或者单位有多人五人六,别管是领导还是科学家还是世界五百强精英,在这个场景下,咱们都是弱势群体。&lt;/p&gt;&lt;p&gt;不过AI出来之后,这种活儿我们也可以让AI来帮助我们。我先给大家推荐一个数学方面的AI产品,因为数学不会就是真不会。&lt;/p&gt;&lt;p&gt;家长肯定知道在线教育机构里,最擅长数学辅导的就是学而思了,我发现他们在没怎么宣传的情况下,上线了一个产品叫做“九章随时问”。这个产品有微信小程序版本,也有手机应用。&lt;/p&gt;&lt;p&gt;使用方法特别简单,就是遇到不会的题目,拿出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发送给AI,AI就开始讲解了。&lt;/p&gt;&lt;p&gt;很多家长一定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产品看起来跟之前特别火的题目类产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不都是拍照搜题吗?&lt;/p&gt;&lt;p&gt;我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拍照搜题,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题库,搜到后直接告诉你答案。如果没有搜到的话,就不会有结果了。&lt;/p&gt;&lt;p&gt;但这个九章随时问,核心是带着孩子一步步地解题,所以不存在题库的问题。另外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个产品并不是一下子把答案和解析发出来,而是真的一步步的带着学生来做题,只有学生确定自己理解了,才会进入下一步的讲解。如果学生遇到没听懂的地方,就直接跟AI说没听懂,AI会马上换种讲法再讲解一遍。这就意味着AI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因为同样一道题不会,但是卡住不同学生的知识点可能完全不一样。&lt;/p&gt;&lt;p&gt;当然,也不仅仅只有九章随时问这一个AI产品能帮我们辅导作业,像智谱清言推出的视频通话功能,我有时就会打开摄像头,让它看看试卷,直接问“第八题我不会做,帮我讲一下”。有时你会感觉加入了这些语音和摄像头功能的AI产品,就好像我们身边坐着的一个一对一辅导老师。&lt;/p&gt;&lt;p&gt;现在我们说第三种任务,叫做“不会干但想干”。这种事情就不要让AI插手了,比如前一段时间,《黑神话悟空》爆火的时候,我们一遍遍的被那些妖怪们虐杀,光一个大头娃娃就让很多游戏直播博主一夜睡不着觉。但这种挑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就像想去学钓鱼、想去学钢琴、想去学书法,我们发展AI,就是希望科技可以把我们的时间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去干这些不会干但是很想干的事情。&lt;/p&gt;&lt;p&gt;最后一种不受待见的任务就是“既不想干也不会干”,对于这种任务,未来我们就希望能不用和人类协作,AI直接把活儿都干了。像我之前介绍过那种专门给摩天大楼擦外墙玻璃的机器人,在咱们国内,就有大约10万人从事这种高空清洁工作,有时会叫他们“蜘蛛人”或者“蜘蛛侠”。但是他们这种工作可没有名字听起来这么轻松,每年都会有工人从高空掉了下来。这种脏活累活,都应该直接给AI干。&lt;/p&gt;&lt;p&gt;我把平时的任务分成了这四个类别,对我们现在使用AI来说,我建议大家重点放在“会干不想干”的任务上,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AI做的好不好,以及应该怎么进步。&lt;/p&gt;&lt;p&gt;当然,可能我们平时有太多会干不想干的活儿了,到底应该先做什么?其实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类别的任务在纸上写下来,例如做PPT、辅导作业、做会议纪要,再比如如做数据分析等等。写完任务之后,看一下每个任务的工作频率,多久需要做一次。例如你每周需要做一个PPT和半年才做一个PPT相比,学习AIPPT工具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lt;/p&gt;&lt;p&gt;总之,我建议大家把那些每天都不得不做,但是自己内心又极度不想做的任务,想办法使用AI去完成。&lt;/p&gt;&lt;p&gt;除了刚刚介绍的工具,我会在今天,10月24日,也就是著名的程序员节的晚上七点,在罗振宇的视频号里,和他一起搞一场直播,给大家推荐和介绍一批好用的产品。&lt;/p&gt;&lt;p&gt;到时我还会展开讲讲,让你在使用AI工具这件事上别浪费时间。还是得到那个老本事,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你现在就可以在得到首页预约这场发布会直播。&lt;/p&gt;&lt;p&gt;点击预约这场发布会直播&lt;/p&gt;&lt;p&gt;好,这次关于AI时代我的思考就分享到这里了。未来,我会在我的专栏《快刀广播站》里持续为大家介绍好用的AI工具,下期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特别提醒一句,快刀青衣老师主理的AI学习圈,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它更像是一所AI学院,里面有很多实用的AI教程,还有各行各业的高手来分享他们使用AI的方法。&lt;/p&gt;&lt;p&gt;同时,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还会每天在AI学习圈向你同步AI领域的新进展、新工具以及新方法。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AI”&lt;/strong&gt;,就能看到AI学习圈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95</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95</guid>
      <pubDate>Wed, 23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梁宁:做网红还是做大牌?</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这本书这两天我也一直在学习,看完之后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产品设计跟人生设计,这两件事在底层逻辑上居然是相通的。比如,我们经常说,一个产品要有自己的定位,同样,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人设。再比如,有一个公式:&lt;/p&gt;&lt;p&gt;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lt;/p&gt;&lt;p&gt;你看,这个公式或许也可以用来评估一段社会关系,比如两个人之间是否适合一起做生意,适合一起创业,那就可以看一下,他们是否能够给彼此提供足够的功能价值、情绪价值以及资产价值。&lt;/p&gt;&lt;p&gt;书里面,像这样的洞察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为你请来了梁宁老师本人,请她来跟你展开说一说。&lt;/p&gt;&lt;p&gt;来,有请梁宁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咱们继续来聊聊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总是有人跟我说:我要做一个新产品,做一个新品牌。&lt;/p&gt;&lt;p&gt;我总是说:你可以做一个新产品,但没人可以做一个新品牌,你只能注册一个新商标。&lt;/p&gt;&lt;p&gt;还有很多人跟我说,“我要做品牌”,然后说说他的做法,其实他是想做网红。&lt;/p&gt;&lt;p&gt;品牌是一个高频词。一说到品牌就会有一大串概念同时出来,比如:&lt;/p&gt;&lt;p&gt;商标、白牌、网红、老牌、大牌、头牌。&lt;/p&gt;&lt;p&gt;它们有什么区别呢?&lt;/p&gt;&lt;p&gt;为什么每天大家看上去都挺忙的,在做营销、做Logo、注册商标、做产品、做传播、做互动,但是过一段时间,有的成了白牌,有的成了网红,有的成了老牌,少数的可以成为大牌?&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里,我会分别讲商标、白牌、网红、老牌、大牌、头牌,这一大串概念的区别和它们相互怎么转化。&lt;/p&gt;&lt;p&gt;今天,我们来聊聊做网红和做大牌,有什么不一样。&lt;/p&gt;&lt;p&gt;首先,我们感受一下,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网红产品和一个大牌产品,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网红的核心是新鲜感和话题度。&lt;/p&gt;&lt;p&gt;网红为什么这么红?因为话题度,大家都在讨论它。&lt;/p&gt;&lt;p&gt;大家为什么要讨论它?因为新鲜感,没见过,好奇猎奇嘛。&lt;/p&gt;&lt;p&gt;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打算做一款网红巧克力。&lt;/p&gt;&lt;p&gt;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这款巧克力可以成为网红呢?&lt;/p&gt;&lt;p&gt;他说:因为我要做的是“火锅口味”的巧克力。&lt;/p&gt;&lt;p&gt;我说:好吧,火锅口味的巧克力确实有新鲜感。但是,大家为什么要讨论它呢?并不是每个新东西都会引发讨论,对吧。&lt;/p&gt;&lt;p&gt;朋友说:今天做网红的套路已经很成熟了——先去小红书种草,然后去微博做声量,接着在快手、抖音带货,在淘宝、京东做成交,然后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做背书。&lt;/p&gt;&lt;p&gt;接着你看,一个喜欢吃火锅的女孩,就说明她对高热量不忌口,这类人大约会喜欢吃巧克力。所以我做一个火锅味的巧克力,她看到就肯定会尝尝,然后就可以卖一波啊。&lt;/p&gt;&lt;p&gt;你看,这位朋友的想法就是挺经典的网红打法。就是做出新鲜的、博眼球的东西;然后用社交媒体的成熟操作来增加曝光,引发目标人群的好奇心;然后走种草、拔草的套路,聚集一批羊毛党和尝鲜团,凑出一个热闹的局面。&lt;/p&gt;&lt;p&gt;而你听完他的这个操作思路,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网红产品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短命。&lt;/p&gt;&lt;p&gt;因为大量网红产品消费的就是新鲜感——没吃过,尝一尝。新鲜感过了之后,并没有复购的需求。&lt;/p&gt;&lt;p&gt;而所有消费品的生死,如果我们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复购率”。因为只有复购的用户,才是能够让一个消费品牌持续活下去的基本盘。&lt;/p&gt;&lt;p&gt;好,说完了网红品牌,咱们再来看大牌。&lt;/p&gt;&lt;p&gt;网红是新鲜感加话题度,大牌的特性,则是辨识度和情感唤起的能力。&lt;/p&gt;&lt;p&gt;每个大牌都有自己的基本盘。&lt;/p&gt;&lt;p&gt;如果说一个网红的成就,是它能够创造的网络声量,一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围观、讨论、打卡。&lt;/p&gt;&lt;p&gt;那么大牌的成就是什么呢?是拥有自己的核心群体。&lt;/p&gt;&lt;p&gt;比如,你会发现所有大牌的核心用户都是有自己的用户人设的。而大牌的精神主张,符合自己的人设,用户去买大牌的产品,是他们在打造和强化自己人设的一部分投资。&lt;/p&gt;&lt;p&gt;所以,苹果要开发布会,果粉必须熬夜看,必须在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谈自己对苹果发布会的感受,要第一时间去排队买苹果新品,否则,他果粉的人设就崩了。&lt;/p&gt;&lt;p&gt;同样,某某时尚大牌发新品,某些小红书的白富美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入手晒单,否则,她时尚先锋的人设就崩了。&lt;/p&gt;&lt;p&gt;这些忠粉会对大牌的故事如数家珍,会跟随它们所有的动向——把这些大牌的故事,也融入了他自己的自我构建里,他们和这些大牌是有真实的情感连接的。&lt;/p&gt;&lt;p&gt;而网红是不一样的。一个投资人朋友曾和我吐槽说:“你知道吗,现在就连吃烤串,都有一股网红味。”&lt;/p&gt;&lt;p&gt;这位投资人在看完一大圈消费品创业项目后,觉得没办法投,因为这些项目“全都长着一张网红脸”。先不说产品、渠道高度雷同,有些甚至连代工厂都是同一家。&lt;/p&gt;&lt;p&gt;我们说有一种长相,叫“网红脸”。无须赘述网红脸究竟是什么样,我们都知道。而网红脸背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本来是什么样不重要,大家喜欢什么样,我就整成什么样。什么热,我就做什么,这就是做网红。&lt;/p&gt;&lt;p&gt;而作为网红脸的对照,你会发现真正的大明星,他们都有强烈的辨识度。比如卓别林、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甚至米老鼠,你可能都不需要画出他的五官,只需要几根非常简单的线条,你就可以猜出这个人是谁。&lt;/p&gt;&lt;p&gt;一代又一代的香奈儿包包,它就是黑白色、菱格纹、铰链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它清晰的辨识度。&lt;/p&gt;&lt;p&gt;一代又一代的iPhone,你把它一字排开,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设计语言,这是乔布斯给予它的辨识度。&lt;/p&gt;&lt;p&gt;因为有辨识度,所以你才能记住他,它才能进入你的记忆,成为你内在信息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的网络声量。你才会看到它的一瞬间,感到熟悉,会有情感被唤起。&lt;/p&gt;&lt;p&gt;而熟悉感这种东西,它其实是一种看上去很简单,实则非常强大的信息包。&lt;/p&gt;&lt;p&gt;没有人可以拒绝被熟悉感砸中的感受,比如你在他乡忽然尝到了童年的味道;或者是你走在大街上,突然熟悉的旋律响起;当漂泊的人回到家门口,你扑入熟悉的怀抱闻着熟悉的气息......那种被久违的熟悉感包裹的一瞬间,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幸福感,那种感觉和你去体验新鲜感不一样。&lt;/p&gt;&lt;p&gt;为什么呢?&lt;/p&gt;&lt;p&gt;因为熟悉感,它是一个来自你记忆中的、你内在的信息。它包含的情感、思想、经验等等,是你的身体真实经历过,它构建在你真实的感受里,未能被语言化,你无法形容它,但你能够真实感受它的信息包。&lt;/p&gt;&lt;p&gt;在身心打开的放松状态里,那些富集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记忆和话语一起涌上,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性生理唤起,令人沉醉。&lt;/p&gt;&lt;p&gt;所以熟悉感给人安全感,让人放松。&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里,我们谈到了商业服务对家庭的侵蚀,对比外部世界的无限供给、无限精彩,一个家所能提供的其实很少,甚至看上去是那么单薄。&lt;/p&gt;&lt;p&gt;但是,这种少,也是家的力量。&lt;/p&gt;&lt;p&gt;在无限广阔的世界里,你有一个家,它是一个小角落,有很少的东西。但是其中的每一样,都是你主动把它带进你的世界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经过你选择的、你喜欢的东西。相比起世界,一个家的东西很少,甚至很便宜,但是你认识它们的每一件,你和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回忆,你沉浸在它们的默默相伴里,建立了彼此的熟悉。&lt;/p&gt;&lt;p&gt;所以这种熟悉感,就会让人有安全感,会让人放松。&lt;/p&gt;&lt;p&gt;这就是新鲜感和熟悉感之间,大家不一样的力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总是想要去试试新鲜的,但总是有一个小地方,会让你想回到那里,放松地待着。&lt;/p&gt;&lt;p&gt;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网红和大牌的区别。&lt;/p&gt;&lt;p&gt;当你要设计一个网红产品的时候,除了交付产品自身的价值之外,新鲜感和话题度,是你必须要做的设计项目。&lt;/p&gt;&lt;p&gt;就是你需要时间,唯有时间才能够沉淀记忆,才能够建立熟悉感,才能够让他看到你的时候有内在的情感被唤起。&lt;/p&gt;&lt;p&gt;所以,一个网红品牌依赖的话题度来自外部的声量;而大牌能做到的情感唤起,来自一个人内心的低语。&lt;/p&gt;&lt;p&gt;我们举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开发了一种在宇宙飞船上使用的包装罐。它为什么要做这种罐子?是要卖给宇航员或者外星人吗?ROI(投入产出比)怎么算呢?多少钱可以卖出来呢?&lt;/p&gt;&lt;p&gt;这是做网红和做大牌的差别。&lt;/p&gt;&lt;p&gt;网红产品做广告、做营销,是买流量、做转化率、算ROI;而大牌做广告,是在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投资。具体而言,它是在表达某种精神态度,让你记住它——不止是你在功能上需要我,我还需要你在情感上认同我。&lt;/p&gt;&lt;p&gt;网红出产品,就是针对当前的市场动态、社会情绪做货卖货;&lt;/p&gt;&lt;p&gt;而大牌出产品,是让自己的品牌不断与当下链接,让自己的公共记忆可以传递下去。&lt;/p&gt;&lt;p&gt;比如,戴比尔斯公司以百年为单位,让“钻石”和“爱情”这个概念去建立锚定;而可口可乐也是以百年为单位,把“可口可乐”和“快乐”这个概念去做锚定。&lt;/p&gt;&lt;p&gt;而且,直到今天,你会发现可口可乐的策略依然深入人心,大家给可口可乐起的绰号叫“肥宅快乐水”,这就是对这个红色罐子的情感唤起能力的认同。&lt;/p&gt;&lt;p&gt;有一家网红饮料公司曾经复刻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你想啊,以今天我们的化学能力、反向工程能力之强,其实可口可乐的武器早就不是它的神秘配方了。&lt;/p&gt;&lt;p&gt;这家网红饮料公司,也确实做出了口味和口感非常相似的饮品。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招待朋友的时候,把这两家的可乐倒在杯子里,同时端给朋友,请他们盲测,看看能不能喝出来。然后发现,真的喝不出来。因为普通人的舌头,属实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lt;/p&gt;&lt;p&gt;两年后,我去一个小超市,看到了这款饮料,拿起来一看出厂日期,发现是8个月前的。于是去问老板:这款饮料卖得好吗?&lt;/p&gt;&lt;p&gt;这个街边小超市的老板,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到了重点:唉,网红饮料,新鲜过后就没人买了。&lt;/p&gt;&lt;p&gt;确实啊,如果大家要喝的是可口可乐的味道,为什么不直接去喝可口可乐呢?&lt;/p&gt;&lt;p&gt;因为喝可乐,你想要的是那一瞬的放松和满足,那个其实是来自你记忆的熟悉感啊。&lt;/p&gt;&lt;p&gt;还有一点请注意,就是网红和大牌的转化关系:网红不一定能够成为大牌,而大牌可以降维去做网红产品。比如,LV和女艺术家草间弥生联名的包包,新鲜感和话题度拉满,是奢侈品中的网红爆品。&lt;/p&gt;&lt;p&gt;听完了我的解释,那个在考虑做火锅口味巧克力的朋友说:那我现在要做一个巧克力的品牌,应该锚定什么样的情感呢?&lt;/p&gt;&lt;p&gt;然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查找网络热词,找了一会儿,他说:不对,我还是应该用互联网的方法,把一堆概念和巧克力放在一起,去网上试,有反馈就继续,没有反馈就放弃。&lt;/p&gt;&lt;p&gt;这是什么呢?这依然是网红的经典做法。因为它只是想操纵大众情绪,然后获利,其实本来就没有想要获得用户的精神认同,以及和用户建立长期的关系。&lt;/p&gt;&lt;p&gt;今天亚马逊上60%的衣服是中国生产加工的,全世界一半的羊毛或生产于中国,或运到中国加工。我们生产了全世界超过60%的衣服,我们加工了这个世界一半的服装原材料,我们购买了这个世界1/3的奢侈品,但是,中国的服装还没有大品牌。&lt;/p&gt;&lt;p&gt;为什么中国的服装还没有大牌?因为孕育大牌所需要的创新生态,今天的我们还不成熟。&lt;/p&gt;&lt;p&gt;你观察一下奢侈品,就会发现奢侈品的价值核心是无形之物,是理念、审美、原创性、专利这些非物质的东西。&lt;/p&gt;&lt;p&gt;而这些东西,之前的中国用户是没有付费习惯的。&lt;/p&gt;&lt;p&gt;过去几十年,整个中国市场其实都是在物质匮乏的阶段,大家缺物质。30年前,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还没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女孩子还没有第一支口红、第一双高跟鞋。&lt;/p&gt;&lt;p&gt;什么叫市场需求?需求就是缺。缺什么,才需要什么。&lt;/p&gt;&lt;p&gt;缺物质就是需要物质,所以用户愿意为物质付费,也没有能力再为物质之外的东西付钱。那个时候我们的IT行业,用户买硬件,买台电脑,买个显卡,那必须付费,但是你做软件要想收费就太难了。&lt;/p&gt;&lt;p&gt;所以今天,你说生意不好做。但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很多最基础的东西,今天的中国用户其实已经不缺了。&lt;/p&gt;&lt;p&gt;今天的中国用户需要什么?&lt;/p&gt;&lt;p&gt;我们看2024年8月的一个案例,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布。开售10个小时,超过400万人付费,交易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lt;/p&gt;&lt;p&gt;这件事犹如一声号角,你听到了吗?&lt;/p&gt;&lt;p&gt;这个就是市场的声音。&lt;/p&gt;&lt;p&gt;这是市场在告诉你,它缺什么。&lt;/p&gt;&lt;p&gt;如果说短视频是快消品,《黑神话》这个团队,付出6年时间,做出的这个大家伙,这就是奢侈品。&lt;/p&gt;&lt;p&gt;什么是人世间真正的奢侈?&lt;/p&gt;&lt;p&gt;是时间,是自由,是理想,是爱,这些才是真正的奢侈。因为它们是这个世间最稀缺之物。&lt;/p&gt;&lt;p&gt;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好,但我们普通人遇到压力,首先会放弃的一定是自由、是理想、是爱。&lt;/p&gt;&lt;p&gt;做一个工具人,完成指令,不付出爱,可以减少受伤;&lt;/p&gt;&lt;p&gt;做一个标准品,执行标准,不做原创,可以避免失败;&lt;/p&gt;&lt;p&gt;自由、理想、爱,这些我们普通人在求生道路上最早抛弃的东西,它们就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东西,也是最珍贵之物,而它们才是所有大牌真正的内核。&lt;/p&gt;&lt;p&gt;所以,人会为什么付钱?就是今天的自己没有,但是想拥有的东西。&lt;/p&gt;&lt;p&gt;在商业社会,付钱就是认同,人们是用付费来表达认同的。&lt;/p&gt;&lt;p&gt;人们为《黑神话》付费,是因为那个向往自由、战天斗地的猴子,就是我们自己;&lt;/p&gt;&lt;p&gt;人们为新荣记付钱,是因为那个事事讲究、怕丢面子的荣叔,就是我们自己;&lt;/p&gt;&lt;p&gt;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超越了原材料的价值认同。&lt;/p&gt;&lt;p&gt;中国人已经开始为了审美体验、精神共鸣而付费了。&lt;/p&gt;&lt;p&gt;这就是市场的变化,而每当市场变化,总有人应运而出。&lt;/p&gt;&lt;p&gt;所以,中国也许到了该出大牌和大师的时候了。&lt;/p&gt;&lt;p&gt;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在《真需求》这本书里还讲了更多关于品牌故事,像SHEIN、瑞幸咖啡、脑白金、腾讯、OPPO、苹果等等,如果你意犹未尽,欢迎去书里一探究竟。&lt;/p&gt;&lt;p&gt;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最后,还有个特别提醒,现在《真需求》这本书正在上新优惠期,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部分梁宁老师亲笔签名版的《真需求》,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同时,得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也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快要年底了,假如想多囤几本书,或者买几本书来送人,那么现在入手都非常合适。&lt;/p&gt;&lt;p&gt;最后,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7</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7</guid>
      <pubDate>Tue, 22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梁宁:怎样用一个极简模型抓住商业本质?</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lt;/p&gt;&lt;p&gt;先跟各位同学汇报一个好消息,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今天已经重磅上市了。你可能知道,梁宁老师在得到上已经有两门课,一门叫《产品思维30讲》,另外一门叫《增长思维30讲》。不瞒你说,我认识很多得到同学,尤其是创业者,他们都说梁宁老师的课程非常实用。&lt;/p&gt;&lt;p&gt;回到这本新书,书名叫做《真需求》,你看,这个书名非常直接,同样内容也非常实用。毕竟需求可是商业的本质,只有抓住这个本质,我们才能在商业世界里面实现我们想要的增长。但问题是,洞察到那个真正的需求,哪里有那么容易?&lt;/p&gt;&lt;p&gt;而在这回的新书里面,梁宁老师建立了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实用的关于需求的模型。这个模型只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价值、共识和模式。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梁宁老师来展开说说。&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向你推荐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说:&lt;/p&gt;&lt;p&gt;我这人这么好,这么优秀,那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不重视我呢?&lt;/p&gt;&lt;p&gt;或者说,我的产品这么好,我都这么努力去说服了,为什么客户还是不行动呢?&lt;/p&gt;&lt;p&gt;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也是这十多年来,我和无数的企业合作,和无数的团队一起在打磨他们的产品服务的时候,反复做的同一件事儿,就是找准真需求。基于伪需求,你是不可能做对事情的。&lt;/p&gt;&lt;p&gt;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擅长用极简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真需求》这本书交付的就是一个帮你找准真需求的、一个极简的商业闭环模型。&lt;/p&gt;&lt;p&gt;它非常简洁,就是一个三角形,三个角落分别是:价值、共识、模式。&lt;/p&gt;&lt;p&gt;这个模型,其实是整个IT互联网企业过去3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过去十几年,我为无数企业,包括为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做业务训战,实际使用的模型。可以说,它是与一批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共创的产物,是经过了长时间验证的一套方法论。&lt;/p&gt;&lt;p&gt;真需求这个商业闭环模型,不但能够适用于商业,你也可以拿它去理解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lt;/p&gt;&lt;p&gt;就比如说,我们开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那件事儿,你喜欢一个人,你就想办法出现在对方面前,然后希望TA看到你,进而喜欢你、选择你。&lt;/p&gt;&lt;p&gt;这是什么呢?&lt;/p&gt;&lt;p&gt;这叫幼稚。&lt;/p&gt;&lt;p&gt;因为这样的想法,一,不懂对方;二,不懂自己;三,不懂关系。&lt;/p&gt;&lt;p&gt;为什么说不懂对方呢?就是你的好,你的优秀,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呢?比如,一朵花开得很漂亮,我们可能是看它一眼,感到赏心悦目就可以了;也可能是把这朵花剪下来,插到瓶里;也可能是把它连根带回去,种到土里好好照顾,希望它开更多的花。花是同一朵,但看到它的人会做不一样的动作,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人也是如此,你的好是一方面,但是别人会如何对待你,其实取决于对方自己的需求。&lt;/p&gt;&lt;p&gt;为什么说不懂自己呢?&lt;/p&gt;&lt;p&gt;年少时有一句歌词“有了我你应该什么都不缺”,年长后再看,是不是就觉得,人得自恋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个人的完美容器,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另外一个人满足自己的所有人生期望。&lt;/p&gt;&lt;p&gt;所以出走半生,归来时你就会明白,人还是得靠自己,一切长在自己身上的才是真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进入你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能带给你什么真实的变化和成长?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才是你需要的。&lt;/p&gt;&lt;p&gt;接着是彼此的关系,任何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双向需求匹配的。&lt;/p&gt;&lt;p&gt;彼此都清楚,自己从这段关系中要的是什么,为了这个可以忍耐其他的。&lt;/p&gt;&lt;p&gt;所以,什么是真需求,就是一件事,既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有的人,满脑子都是自己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他就很难去看到对方的成功,只是希望对方来满足自己;还有的人,满脑子想的是,我要对别人好,我要去满足用户,满足对方,根本不敢提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需求遮遮掩掩。&lt;/p&gt;&lt;p&gt;其实这两项,都很难持续。做人做事都是如此,真需求,一定是双向满足的。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双向满足,是基于一方的割让而存在,那么即使拥有轰轰烈烈的开头,也难以为继。&lt;/p&gt;&lt;p&gt;听完这个生活的例子,我们来看真需求这个模型,就是价值、共识、模式这三个角。&lt;/p&gt;&lt;p&gt;前面的例子里,我们看到的,你认为自己有价值是一回事,而对方看到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反应,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来自于他自己的需求。&lt;/p&gt;&lt;p&gt;这就是这个模型中要讨论的价值。&lt;/p&gt;&lt;p&gt;价值是今天的高频词,广义来看,天地万物皆有价值,无论宝石还是尘土。而《真需求》这本书里讨论的价值,是非常窄化的“商业价值”——就是要能够在市场中变现、用户愿意付费的那一块价值。&lt;/p&gt;&lt;p&gt;所以商业价值,无法一厢情愿,自己说有就有。商业价值是由交易的对手盘——买方,来决定的。&lt;/p&gt;&lt;p&gt;因此,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愿望,也就是,我觉得我有价值,我需要我有价值,我需要对方认可,不能这样想。要去站到买单方的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东西。&lt;/p&gt;&lt;p&gt;这时,你会发现,价值与需求是一体两面。商业世界里,你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不代表它有商业价值。要符合对方需求,且对方愿意为此付费,它才有商业价值。&lt;/p&gt;&lt;p&gt;所以,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两回事。&lt;/p&gt;&lt;p&gt;什么是“真需求”这个模型中的共识?&lt;/p&gt;&lt;p&gt;在商业世界,成交就是共识。人们会用成交来表达,我真正地和你取得了共识。&lt;/p&gt;&lt;p&gt;如果你的商品价值是成立的,这个需求存在,那对方为什么还不行动呢?为什么还没有成交呢?&lt;/p&gt;&lt;p&gt;原因只一个,就是共识没有达成。&lt;/p&gt;&lt;p&gt;商业世界里,达成共识的成果有两个形态,一个形态是成交,另一个形态是关系。&lt;/p&gt;&lt;p&gt;而这就是所有人、所有企业在市场中追求的成果:销售成交,以及拥有合作关系。&lt;/p&gt;&lt;p&gt;“关系”是我们中国人既认为极端重要,又认知模糊的一个词。&lt;/p&gt;&lt;p&gt;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关系的本质是一系列共识,以及基于这些共识的资源共享、优先,甚至独占,以及相关的责任担当所形成的。&lt;/p&gt;&lt;p&gt;很多人在追求关系的时候,其实只想要某种关系的名分,比如我成为了对方的“伙伴”“恋人”“家人”“师徒”等等,然后我就该天然拥有这个名分配备的待遇,获得一切相关的资源。&lt;/p&gt;&lt;p&gt;这是幼稚的想法,也是很多人在关系中感到受伤的原因。他会认为,既然我已经有这个名分了,那么该配套的资源、优先权、排他性、被支持等等,对方就应该给我。&lt;/p&gt;&lt;p&gt;你们是否有就这个类目达成过真实具体的共识呢?我们要理解价值,就要去理解需求,因为这是一体两面的。同样,我们要理解关系,就要理解共识,要理解共识,就要理解共识的反面。&lt;/p&gt;&lt;p&gt;共识的反面是什么?是分歧。&lt;/p&gt;&lt;p&gt;分歧如果扩大,是冲突,冲突再扩大是战争。&lt;/p&gt;&lt;p&gt;而消弭战争、消弭冲突、消弭分歧,依赖的都是共识。&lt;/p&gt;&lt;p&gt;中国人比较温和内敛,一般习惯的方式是用沉默掩盖分歧,直到忍无可忍。最后好像是突然间冲突就产生了。接着,又因为不擅长面对和处理冲突,结果自然是关系尴尬、裂痕甚至破裂。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做法。&lt;/p&gt;&lt;p&gt;在商业世界,领导共识的能力,是核心领导力。因为如果没有共识,团队不会跟随你,客户不会选择你。&lt;/p&gt;&lt;p&gt;要领导共识,就要会解决分歧和冲突。分歧和冲突为什么存在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不一致,想象不一致,利益也不一致。&lt;/p&gt;&lt;p&gt;我们就拿利益这件事来看。你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lt;/p&gt;&lt;p&gt;你会发现一个都没有。不论至亲至近的父母、伴侣、子女,还是伙伴、同事,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lt;/p&gt;&lt;p&gt;分歧和冲突本来就是恒常且无所不在的,既然它是永恒的,那就没有必要惊讶,也无需回避。&lt;/p&gt;&lt;p&gt;坦然地接受分歧,具体地看到它,理解它,学会管理它,然后超越它。所有的共识都来自于对分歧的超越。&lt;/p&gt;&lt;p&gt;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模式?&lt;/p&gt;&lt;p&gt;如果创造了价值,并与客户达成了共识,获得了成交与关系,不就可以生存了吗?为什么我要给你讲的商业闭环模型里,还会有一个环节叫模式?&lt;/p&gt;&lt;p&gt;因为企业不是为了服务客户而生的,企业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生的。企业是通过服务客户,从市场中获得资源,从而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lt;/p&gt;&lt;p&gt;企业的生存模式、成长模式、竞争力模式才是让自己持续活下来的根本。&lt;/p&gt;&lt;p&gt;所有的市场必然走向成熟,曾经的创新最后会成为行业基准,曾经的新需求也会成为市场共识。当市场成熟的时候,需求是公共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只有模式是自己的。这是能让你活下来的秘密。&lt;/p&gt;&lt;p&gt;所以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明白自己的生存优势是什么,都明白从市场中获得的资源,要用来干什么——持续投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系统。&lt;/p&gt;&lt;p&gt;总结一下,这个真需求的模型:&lt;/p&gt;&lt;p&gt;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要,所以有价值。&lt;/p&gt;&lt;p&gt;商业追求的是成交,用成交来表达共识。如果还没有成交,就是共识还没有达成。&lt;/p&gt;&lt;p&gt;模式是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的内功。产品都一样,但是我能活着,是因为我的模式。&lt;/p&gt;&lt;p&gt;这个真需求模型,是百年都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商业规律,也经历了几十年的中国商业实践。&lt;/p&gt;&lt;p&gt;当你能熟练驾驭这个商业闭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古代高人的超然之感,你会有判断力,看到一件事能不能成。那些没有人需要的事,不能达成共识的事,一定成不了。&lt;/p&gt;&lt;p&gt;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给出一个商业闭环的链路和次第,帮助在商业中探索的人,构建内心的秩序:如果我这么努力还没有获得市场的回应,那一定是商业闭环还没有走完。&lt;/p&gt;&lt;p&gt;可以一环一环检视,是价值不成立?是共识没达成?还是自己的模式不匹配?&lt;/p&gt;&lt;p&gt;哪个环节有问题,就具体去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lt;/p&gt;&lt;p&gt;到有一天所有环节都打通,商业闭环成型,就会获得市场的回报。&lt;/p&gt;&lt;p&gt;《真需求》这本书,是为商业世界的大多数人书写的。
        &lt;/p&gt;&lt;p&gt;为什么这么说?&lt;/p&gt;&lt;p&gt;过去,中国长时间都是农业社会,我们的祖辈大部分人是农民,我们需要的常识,是农业常识,依靠自然资源、自然规律和自身的勤劳来生存。&lt;/p&gt;&lt;p&gt;中国古代,还有一部分人是“吃皇粮”的,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做事。换成今天,就是“考公考编进大厂”。这是我们千年以来观念中最优的生存模式。&lt;/p&gt;&lt;p&gt;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积累的生存常识,比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常识,或者人情世故的常识,让我们可以依赖自然资源生存、依赖体制和系统生存,这些都是国民的主流生存方式;而依赖市场生存,直接在商海里与经济规律交手,在漫长的历史里,一直是少数人。&lt;/p&gt;&lt;p&gt;然而今天,截止到2022年,中国已经有超过九亿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这个规模的人口,无法再靠自然资源为生。这九亿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够靠考公考编进系统而生存呢?&lt;/p&gt;&lt;p&gt;因此,曾经是少数人的生存模式,未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常态——依赖市场生存,依赖商业规律和创新能力生存。&lt;/p&gt;&lt;p&gt;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愿望,就是希望整理出商业世界的常识和规律,让过去只有很少数人懂得的生存之道,未来大多数人都能懂,都能够在商业世界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好好地生活下去。&lt;/p&gt;&lt;p&gt;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现在,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现在购买,价格上可以直降40元,新书的原价是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少量梁宁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同时,得到图书的“双十一”大促活动也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元减50元。年底了,假如你想多买几本书,或者想买书送人,现在下单正合适。&lt;/p&gt;&lt;p&gt;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三个字,你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58</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58</guid>
      <pubDate>Mon, 21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香帅2024年度展望: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就在前天,著名的金融学家香帅老师,做了2024年的个人年度演讲。关于这场演讲,相信很多同学都在关注。为什么呢?因为这份演讲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太紧密了,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人关心的。&lt;/p&gt;&lt;p&gt;比如,站在2024年末这个时间节点上,假如一个人不想躺平的话,那么未来几个月还能干点什么?又该怎么干呢?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他又应该怎样做规划呢?&lt;/p&gt;&lt;p&gt;再比如,未来一年,普通家庭应该怎样做财富配置,以及关注哪些变量,才能避免财富缩水呢?&lt;/p&gt;&lt;p&gt;再比如,对于企业来说,一边是消费降级,另外一边,又是消费理念的升级,那么同时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又该怎么做呢?&lt;/p&gt;&lt;p&gt;关于这些内容,香帅老师在演讲里面都提到了。今天,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能够拿走就用,香帅老师特地从几个小时的演讲里,筛选出了12分钟的精华内容,并且重新精编录音。因此,今天的内容在你听完之后,也建议你放进收藏夹,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香帅老师。&lt;/p&gt;&lt;p&gt;今年有一次给企业家团体上课,现场我问了一下大家的年龄结构:平均正好是44岁,全部生于1966年到1995年之间。我说,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民营企业家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好坏。因为这个群体有积累,有经验,但同时又还年轻,有冲劲,又不想躺平。&lt;/p&gt;&lt;p&gt;企业家不躺平,企业就有盼头,企业有盼头,中国经济就有希望。&lt;/p&gt;&lt;p&gt;那问题来了,站在2024年末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一个人不想躺平的话,未来能干什么,又该怎么干呢?&lt;/p&gt;&lt;p&gt;我猜,很多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出海。&lt;/p&gt;&lt;p&gt;为什么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出海”成了一个全民性话题?&lt;/p&gt;&lt;p&gt;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需不足。&lt;/p&gt;&lt;p&gt;需求不足,就意味着机会不足,机会不足,市场更卷,企业利润就更低。企业利润更低,员工收入更上不去,需求更不足……然后会进入一个负向的循环,整个经济从局部需求不足蔓延到全局性的需求不足。&lt;/p&gt;&lt;p&gt;这种痛苦大家都有体感,那企业怎么办?想办法去找新生存空间,内需没有就找外需。&lt;/p&gt;&lt;p&gt;当下,对企业来说,这么高的海外收入算是救赎,但在国家层面则未必,因为这些海外收入来自出口,出口太多,会引起贸易失衡。&lt;/p&gt;&lt;p&gt;历史上贸易失衡是个大问题,往往会引起贸易对手的强烈反弹,甚至引起战争。&lt;/p&gt;&lt;p&gt;金融40人论坛的郭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报告,过去200年有四个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曾在四个不同时期有过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典型的大国贸易失衡。&lt;/p&gt;&lt;p&gt;那这几个大国的贸易失衡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各有各的方法,但基本逻辑一致,就是让利互惠,将失衡变成平衡:比如英国大量对殖民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美国则是战后搞马歇尔计划等;而二战后的日本,则依赖企业进行互惠——从出口转向出海。&lt;/p&gt;&lt;p&gt;数据上也很明显——&lt;/p&gt;&lt;p&gt;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是313万辆;15年后,也就是2000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下降到167万辆,但是在美国的汽车生产量上升到249万辆。&lt;/p&gt;&lt;p&gt;你看,原来是日本“汽车出口”,现在是日本汽车品牌,日本汽车行业出海。&lt;/p&gt;&lt;p&gt;从出口到出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lt;/p&gt;&lt;p&gt;“历史就像个油粑粑,翻过来覆过去的煎”。这是我中学历史老师说的话。20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他是对的。&lt;/p&gt;&lt;p&gt;但不管历史怎么样翻云覆雨,人类还是要前行。&lt;/p&gt;&lt;p&gt;刚才说到,2024年企业会大批出海的原因是内需不足和贸易失衡。很多人可能都会隐隐有感觉,2024年这波出海,和之前的出海有点不一样。&lt;/p&gt;&lt;p&gt;举个例子,名创优品。过去几年,名创优品海外扩张势头特别猛,截止到2024年6月30日,海外已经有2753家店,海外营收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5%,这个比例已经和华为、海信差不多。&lt;/p&gt;&lt;p&gt;但是和这些巨头们的全球化之路相比,名创出海有很强的当下中国的特征。&lt;/p&gt;&lt;p&gt;首先是全价值链的出海。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说,不要叫我“中国制造”,叫我“名创优品”。除了中间生产制造以外,我要把前端和后端的钱都拿到。&lt;/p&gt;&lt;p&gt;在后端,就海外开店,直接面对用户,塑造品牌形象。在中端,选了1000多家靠谱的前端供应商——如手机配件用苹果代工厂,化妆品用雅诗兰黛的代工厂,把货源和质量都稳住。然后直接下大订单到工厂定制,进一步压低成本。前端更有意思,用私域KOC这种非常中国的打法,把销售、研发、设计整合到一起。&lt;/p&gt;&lt;p&gt;其次是数字能力的出海,比如,私域等数字化运营工具,使得企业推新品成了标准化流程,每个月能上新600个SKU,这样的上新速度就很容易形成更高的用户留存。&lt;/p&gt;&lt;p&gt;今天中国企业的出海,不是“生产制造”上的点状突破,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基于中国供应链能力和数字能力的全价值链出海。&lt;/p&gt;&lt;p&gt;供应链能力和中国数字能力就像两个巨大的基座,使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出海的门槛降低,速度加快,模式也更丰富,有供应链出海,有产品出海,也有某个细分领域的服务出海,“龙与蝼蚁,各自风光”,各有各的活法。&lt;/p&gt;&lt;p&gt;刚才我们一直在眺望远方聊出海。现在把眼光转回国内市场吧。&lt;/p&gt;&lt;p&gt;今年我估计很多人都对一个超市不陌生——胖东来。&lt;/p&gt;&lt;p&gt;胖东来的创始人叫于东来,是许昌本地人。&lt;/p&gt;&lt;p&gt;其实胖东来的生意模式没有太多花哨的地方,就是构建长期信任。比如在90年代,胖东来就保证不卖假货,而且不满意就退货。&lt;/p&gt;&lt;p&gt;信任这件事情,从胖东来赚钱的品类里可以看出端倪——黄金,珠宝,首饰;还有自有品牌的茶叶,蜂蜜,矿泉水,食用油,麦片,牛奶,熟食,洗衣液……&lt;/p&gt;&lt;p&gt;这些产品有两类,一是信息不对称大的,二是超高频、强复购的。比如,黄金珠宝、茶叶,蜂蜜,食用油,信息不对称大,根本搞不清楚里面是什么。但因为长期的信任关系,对于许昌人来说,“胖东来”三个字就相当于强信用背书,越是信息不对称,越是切身关己的商品,这个信用背书越强。&lt;/p&gt;&lt;p&gt;利润来自信任。&lt;/p&gt;&lt;p&gt;我一直在想,“胖东来”爆火现象映射的是当下中国商业环境的一些变化。&lt;/p&gt;&lt;p&gt;第一个变化,是商业越来越回归到“构建长期信任关系”。&lt;/p&gt;&lt;p&gt;第二个变化就是,商业越来越从“好赚模式“转向“好人模式”。&lt;/p&gt;&lt;p&gt;胖东来提供的是长期陪伴型服务。它更传统,更本地化,也更适合中国式熟人社会。&lt;/p&gt;&lt;p&gt;熟人社会中,一旦长期信任形成,就更容易形成口碑相传,可以更低代价实现品类扩张,形成虹吸效应。但另一方面,如果走出熟人社会,信任成本上升,管理成本上升,那么这些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劣势。&lt;/p&gt;&lt;p&gt;于东来是理解这一点的。迄今为止,胖东来没有走出许昌。&lt;/p&gt;&lt;p&gt;有一天我跟孙权聊到这个事情,权哥忽然冒出一个英文单词,LOCAL KING,本地天王。&lt;/p&gt;&lt;p&gt;这两个字非常有意思:天王,但仅仅在本地。所以胖东来未见得是可复制的“模式”,但胖东来代表的更“本地化”的商业也许对当下的消费市场有某种启示。&lt;/p&gt;&lt;p&gt;说到中国消费市场,我特别想问个问题:你们觉得今年到底消费降级了没有?很多人会说,连北京SKP的车库全是空位,麦当劳都推出了穷鬼套餐……肯定是消费降级。&lt;/p&gt;&lt;p&gt;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面是收入下降欲望降低,但另一方面审美需求,品质需求,个性化需求都上升,消费理念是提高的。&lt;/p&gt;&lt;p&gt;想清楚这件事以后,就让我对这两年看到的很多现象有了新的理解。&lt;/p&gt;&lt;p&gt;比如说“种草”,就是激发消费欲望。审美、品质、个性化这些都是抽象需求,只能靠激发,靠种草。&lt;/p&gt;&lt;p&gt;但激发需求也只是第一步,怎么能持续激发需求才是根本。而这又要回归于信任。数字时代的线上社区,是一个庞大的“街坊邻里”群体,更精准的以某些共性被联系在一起。而社区里的“种草”,也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回到了最古老但也最根本的信任构建方式。&lt;/p&gt;&lt;p&gt;到今年,一种更精细,更走心,也更“小而美”的商业生态正在形成。在这个生态中,在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细节里,找到向往,创造需求,我觉得是万千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还能做,也能做好的事情。&lt;/p&gt;&lt;p&gt;我记得2014年,一个叫张伟的北大才子写了一句当年叫人心旌神荡的流行语——“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lt;/p&gt;&lt;p&gt;这两年,偶尔有人调笑着说,“十年后,我们终于被潮水改变了方向“。&lt;/p&gt;&lt;p&gt;但是我们真的被潮水改变方向了吗?&lt;/p&gt;&lt;p&gt;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名创优品,跨境四小龙,LIME,也想起了胖东来,想起了小红书上正在长出的“美好生活品牌”,也想起了一个佛山的二代——他名字叫许腾徽。&lt;/p&gt;&lt;p&gt;许腾徽家里是一个标准的传统行业,做管道的,日丰管道。前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lt;/p&gt;&lt;p&gt;“出海是因为全球资源要全球配置,创新是因为让一部分人用上以前没有的产品,下沉是让更多人用上更好的产品。”&lt;/p&gt;&lt;p&gt;我问他,这是引用还是感悟?他说是感悟。我感到挺惊喜的。因为这句话,完美表达了在《共潮生》里我想表达的主题。我们为什么远航?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是为了让自己,也让很多其他人,过得更好一点。&lt;/p&gt;&lt;p&gt;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不管潮水怎么起落,“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再跟各位同学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香帅老师2025年的《香帅中国财富报告》已经正式上线了。在今年的财富报告里面,香帅老师走访了14座城市,访谈了20多家企业以及30多位行业精英,分析了100多份前沿数据,整体涉及的文字量超过百万。&lt;/p&gt;&lt;p&gt;而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帮你搞懂未来一年的财富动向。同时,现在订阅香帅老师的《香帅中国财富报告》,还可以获赠香帅老师的《金融思维课程20讲》。&lt;/p&gt;&lt;p&gt;同时,10月30日晚上8点,香帅老师会做客得到直播间,跟大家一起聊聊这一年的财富洞察,也欢迎你来直播间里,跟香帅老师面对面地聊一聊。&lt;/p&gt;&lt;p&gt;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财富报告&lt;/strong&gt;”四个字,就能看到香帅老师最新一年的财富报告,推荐你现在订阅。&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40</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40</guid>
      <pubDate>Sun, 20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channel>
</rss>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8 - Succe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version="2.0">
  <channel>
    <title>得到文章 - 头条</title>
    <link>https://www.igetget.com</link>
    <atom:link href="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8"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atom:link>
    <description>得到文章 - 头条 - Powered by RSSHub</description>
    <generator>RSSHub</generator>
    <webMaster>contact@rsshub.app (RSSHub)</webMaster>
    <language>en</language>
    <lastBuildDate>Sun, 27 Oct 2024 05:35:59 GMT</lastBuildDate>
    <ttl>5</ttl>
    <item>
      <title>496|国产喜剧,莫非真要“后继无人”?</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最近,徐浩峰的新片《门前宝地》火了。这个片子讲的本来是民国时期的天津武林,算是部武侠片。但是,这部耗时很久制作的严肃电影,居然被网友二创变成了喜剧片。尤其是主演向佐的几个片段,硬生生被玩成了表情包。&lt;/p&gt;&lt;p&gt;还有很多人说,以前怎么没发现向佐这么有喜剧天赋?要是转型当谐星肯定火。&lt;/p&gt;&lt;p&gt;网友的调侃咱们先放一边。这些话倒是引起了另一番讨论。这就是,在国产影视圈里面,喜剧演员好像越来越稀缺了。&lt;/p&gt;&lt;p&gt;现在国内数得上号的喜剧团队,算来算去好像就那么几个。有赵本山的赵家班,也就是《乡村爱情》里的一众二人转演员;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旗下是云鹤九霄这一批相声演员;再有就是以沈腾、马丽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以及当初从爱笑会议室走出来的大潘、乔杉这一批演员。再看喜剧综艺,估计很多人也有这个感受,就是很多喜剧综艺上的演员好像都是同一拨人,而且很多段子听起来也很相像。即使是这些成熟的团队,能确保每个作品都好笑吗?也未必。&lt;/p&gt;&lt;p&gt;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喜剧这一行,出人才为什么这么难呢?&lt;/p&gt;&lt;p&gt;&lt;strong&gt;首先,喜剧不是一个演员的事,而是一个产业链。&lt;/strong&gt;演员的上游是剧本,下游是观众。除了少数创作能力很强的演员之外,多数人都需要先遇到好的喜剧剧本,然后才有机会成为好的喜剧演员。而创作喜剧这个事,难度很大。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彼得·奥图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死亡很容易,喜剧很难。再加上写喜剧本身是有风险的。你看,悲剧没把观众弄哭,没人骂你。但是,喜剧没把观众逗笑,你就等着被吐槽吧。&lt;/p&gt;&lt;p&gt;说白了,难度高,风险大,这就导致写喜剧剧本的人少。这个工作链的初始端就供应不足,后续自然很难激发出好的喜剧演员。&lt;/p&gt;&lt;p&gt;喜剧演员的难,还体现在另外一点。当然,这只是个未经验证的说法,但听起来多少有点道理。说的是,&lt;strong&gt;喜剧演员更容易抑郁。&lt;/strong&gt;比如,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还有演过憨豆先生的罗恩·阿特金森,据说都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卓别林以前还说过一个笑话,说他有一次去看医生,想治好自己的抑郁症。医生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一场小丑的演出,让小丑把你逗笑。卓别林说,恐怕不行,因为我就是那个小丑。&lt;/p&gt;&lt;p&gt;喜剧演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情绪波动太大,上一秒在后台紧张地背台词,下一秒就要上台逗人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平时总以幽默的形象示人,导致别人误认为他们很快乐,也就很难察觉他们承受的压力。还有人说,这因为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就像魔术师看魔术表演一样,他们并不会觉得多惊奇。同样,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也就很少体会笑的快乐。&lt;/p&gt;&lt;p&gt;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喜剧行业怎么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呢?假如依靠演员的个人努力,希望这里面涌现出第二个周星驰,第二个陈佩斯,这个概率就太不可控了。&lt;strong&gt;喜剧人的培养,需要整个行业来完成。说白了,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人才培养机制。&lt;/strong&gt;&lt;/p&gt;&lt;p&gt;前段时间,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单读》的采访时说,喜剧综艺之所以难做,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lt;/p&gt;&lt;p&gt;前面说过,喜剧是一个高度依赖演员和编剧的行业。就拿咱们国内来说,最主流的两个喜剧形式是,相声和小品。为什么是这两种?因为这两种喜剧形式背后,各自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相当强悍的团队。&lt;/p&gt;&lt;p&gt;比如,赵本山在沈阳建立的“赵家班”,人家不仅是在积累演员,更是在搜集散落在东北民间的二人转本子,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有这个内容积累,才有宋小宝、小沈阳、王小利,这一批演员的出现。&lt;/p&gt;&lt;p&gt;再比如,德云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相声团体之一。除了积累内容之外,按照阎鹤祥的说法,德云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甄别人群中的下一个郭德纲。&lt;/p&gt;&lt;p&gt;之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的是新东方出身的喜剧演员似乎特别多。比如,今年获得综艺《喜人奇妙夜》最佳喜剧编剧奖的刘旸,之前就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再比如,很多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并且被很多观众认为很幽默的网红,像罗永浩、罗翔都曾经在新东方任职过。据说,新东方会要求每个老师讲课都准备逐字稿,甚至连用来活跃气氛的幽默素材也要写进稿件里。你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系统的职业训练。&amp;nbsp;&lt;/p&gt;&lt;p&gt;咱们再看国外的喜剧行业,欧美和日韩的喜剧人供应相对充分。前段时间媒体“影视产业观察”还专门做了分析,背后的原因,也是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产业机制。&lt;/p&gt;&lt;p&gt;比如,很多欧美国家开设了喜剧讲习班和研讨会,有相应的喜剧写作、表演、业务经营等各方面的系统指导。同时,喜剧俱乐部本身也会提供大量的表演场地和演出机会。像美国知名喜剧综艺《周六夜现场》中的很多演员,就是从美国芝加哥的The Second City和洛杉矶的The Groundlings这两家俱乐部走出来的。&lt;/p&gt;&lt;p&gt;再比如,&lt;strong&gt;在日本,进入演艺经纪公司开设的培训所是成为搞笑艺人最主流的方式。&lt;/strong&gt;比如,日本知名的艺人经纪公司吉本兴业,在日本娱乐圈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据说旗下的搞笑艺人占据日本综艺的79%以上,甚至还有“无吉本,不综艺”的说法。他们就设有专门的培训所来培养新的搞笑艺人。同时,日本还会举办大量的搞笑比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漫才大赛M-1,不仅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而且进入决赛的演员一般都能一战成名。&lt;/p&gt;&lt;p&gt;再比如,韩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三大无线电视台KBS、MBC、SBS都会定期举办“喜剧人(Gagman)选拔赛”,获奖者的演员会和电视台签约成为旗下的艺人。而且韩国的喜剧综艺数量相当庞大,像《搞笑演唱会》《寻笑人》《喜剧大联盟》等,成为很多喜剧演员成名的舞台。&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喜剧要发展,就需要依赖庞大的演员和编剧队伍,一旦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就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所有的喜剧演员和他们的作品。&lt;/strong&gt;&lt;/p&gt;&lt;p&gt;好,到这里,咱们说了人才培养机制对喜剧综艺的重要性。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算是有完善的培养机制呢?咱们就拿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声作为参照,阎鹤祥提到了三个关键的要素。&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一个是,得设置一点专业技能上的门槛。&lt;/strong&gt;之前,郭德纲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就说,相声演员有四个基本功,分别是说、学、逗、唱,哪一样想做好都不容易。阎鹤祥在采访中也提到,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门槛过低。这跟当年的相声是一样的,一旦有热度,参与的人数就会变多。但是,当整体水平向下拉的时候,就会拉动整体行业的水平趋中,这就不容易出现好的作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的水平,是由内部所有人的整体水平决定的。&lt;/p&gt;&lt;p&gt;&lt;strong&gt;第二个是,演员需要有持续上台表演的机会。&lt;/strong&gt;按照阎鹤祥的总结,真正好的喜剧演员,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打磨出了自己人性当中那些可爱跟智慧的样子。比如,德云社为什么对相声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原来行业的运行机制。原来一个人想要走相声这条路,得靠自己摸爬滚打,找门道、拜师、学艺等等,偶然性很强,但德云社就设立了相对清晰的选拔制。再比如,他提到很多德云社演员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的大量舞台实践机会。&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三个是,行业内部得有大师,而且越多越好。&lt;/strong&gt;你看,为什么德云社通常不招女相声演员呢?倒不是因为相声不适合女演员,而是这个行业很少有女性大师,没有标杆。这就意味着,针对女演员的教材和培养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磨出来。说白了,大师就是一个行业的参照体系。&lt;/p&gt;&lt;p&gt;过去我们说喜剧,那定义太复杂了。比如,鲁迅说的是,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陈佩斯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即兴戏剧大师约翰斯通说,悲剧是高姿态的个体被驱逐,而喜剧是一个人输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关于喜剧的定义还有很多。&lt;/p&gt;&lt;p&gt;而我们今天只是选取了一个角度,说了说喜剧行业的人才机制。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个视角,观察一个行业时,就像看足球一样,不仅要看到前面的队员,更要看到人才后面的系统。这个系统,也许才是决定行业水平的关键。&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03</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03</guid>
      <pubDate>Thu, 24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5|又双叒叕打脸了?远程办公,到底有没有好处?</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我们聊一个这两年被频繁争论的理念,这就是,&lt;strong&gt;远程办公&lt;/strong&gt;。这也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早些年,远程办公还不是主流。比如,美国彭博集团的创始人,号称996之父的一代美国卷王布隆伯格就说过,工作必须到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平竞争。所有的胜利都是不公平的。而这个不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你在场的时间比别人长。&lt;/p&gt;&lt;p&gt;大概10年前,互联网越来越成熟,网速快了,远程办公渐渐有了可行性。直到疫情三年,远程办公热度到了巅峰。还有一些人专门研究这个课题。他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远程办公并不是不得已的妥协,它的效率其实比在场办公还要高。&lt;/p&gt;&lt;p&gt;而到了今天,随着线下恢复,远程办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恨不得今天有人主张远程,明天就有人推翻,打脸速度很快。&lt;/p&gt;&lt;p&gt;最新打脸的是曾经很推崇远程办公的亚马逊。9月中旬,亚马逊的CEO贾西发了一封全员信,我看了原文,贾西的信主要说了两件事。&lt;/p&gt;&lt;p&gt;第一,也许是要裁员,注意,只是也许。贾西在信里说,亚马逊的层级太多,需要精简。到2025年3月末,亚马逊要减少一批经理,把一线员工的比例提高15%。10月初,摩根士丹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亚马逊现在一共有10.5万名管理人员,到明年可能要裁掉1.4万个经理岗位。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突然增加了很多安保力量,疑似在为裁员做准备。&lt;/p&gt;&lt;p&gt;贾西说的第二个问题,就跟远程办公有关了。他说,全体成员都要恢复5天工作制,回到工位办公。这不是贾西第一次这么说。就在去年2月,贾西发全员信说,正在研究怎么让员工都回到工位。当时贾西还给出了回到办公室的四个好处,包括协作更高效、学习更方便、同事关系更好,以及更容易践行企业文化。到今年,靴子落地,贾西正式发出了要求,明年1月,所有员工回到工位办公,之后想要远程,就得跟领导请假。&lt;/p&gt;&lt;p&gt;没错,曾经作为远程办公的表率之一,亚马逊,居然要全面结束远程模式了。&lt;/p&gt;&lt;p&gt;其实,这几年结束远程办公的公司不止亚马逊。像美国物流公司UPS、戴尔、苹果、迪士尼、星巴克,X,也就是曾经的推特,就连做远程办公软件的Zoom都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岗两天。据说之前主张远程办公的公司里,只有爱彼迎等极少数还在坚持,剩下的不是已经反悔,就是正在反悔。&lt;/p&gt;&lt;p&gt;毕马威去年还做过一项调查,一共调研了1300多名CEO。据说超过三分之二的CEO认为,未来三年员工需要全面重返工作岗位。还有部分CEO觉得远程办公是个值得商榷的事。而完全支持远程办公的CEO,只有7%。&lt;/p&gt;&lt;p&gt;当然,咱们今天不说谁对谁错,就像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布鲁姆说的,有一家公司高调取消远程办公,可能就有另一家公司低调实施远程办公。&lt;/p&gt;&lt;p&gt;我们今天主要是想呈现这两派各自的观点。你可以看看现场办公的好处是什么?以及远程办公的收益又在哪?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lt;strong&gt;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且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体现。&lt;/strong&gt;&lt;/p&gt;&lt;p&gt;好,咱们正式开始。我们先看看远程办公的优点。&lt;/p&gt;&lt;p&gt;&lt;strong&gt;远程办公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对于老员工特别友好。&lt;/strong&gt;它能提升老员工的幸福感,并且对于那些不需要跟他人频繁沟通的工种来说,比如平面设计师、剪辑师、作家,他们工作的效率也会提高。&lt;/p&gt;&lt;p&gt;之前普华永道曾经在澳大利亚做过一份报告,他们调研了当地远程办公的员工。结果是,51%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以后,他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还有人测算过,远程办公给员工带来的幸福感,大概相当于涨薪8%。同时,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假如公司强迫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他们就直接辞职。&lt;/p&gt;&lt;p&gt;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远程办公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取消呢?&lt;/p&gt;&lt;p&gt;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另一派的观点,说说支持线下办公的理由是什么?&lt;/p&gt;&lt;p&gt;&lt;strong&gt;第一,线下办公能积累集体智慧。&lt;/strong&gt;&lt;/p&gt;&lt;p&gt;你看,前面说的,只是远程办公对老员工的好处。假如是个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开始远程办公,这大概率上会出问题。可能他工作一两年,都遇不到一个好师傅,也积累不下什么人脉。而这么长此以往,十几二十年之后,随着人员更迭,后入职的新员工很难获得成长,一个公司的整体智慧可能就会下降。&lt;/p&gt;&lt;p&gt;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社会物理学家彭特兰写过一本书,名叫《智慧社会》,书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lt;strong&gt;工作场所的互动是提升集体智慧的关键。&lt;/strong&gt;&lt;/p&gt;&lt;p&gt;比如,让银行的客服团队人员,在休息的时候多交流,就能直接提高他们处理客户来电的效率。再比如,他们统计了一个IT团队的员工交流情况,结果发现,跟同事互动次数最多的员工,工作效率比一般员工高10%。彭特兰说,&lt;strong&gt;一个团队中,最有创造力的,往往是那些和人人都聊得来,并且能把不同岗位的看法结合起来的人。&lt;/strong&gt;他把这些人叫“明星员工”。这个角色很像采集花粉的蜜蜂。一个团队中这样的人越多,表现就会越好。而这样的明星员工,往往在线下办公里产生。&lt;/p&gt;&lt;p&gt;&lt;strong&gt;第二,线下办公能避免观点极化。&lt;/strong&gt;&lt;strong&gt;这主要说的是美国公司。&lt;/strong&gt;&lt;/p&gt;&lt;p&gt;最近,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也就是那本《独自打保龄》的作者,他接受了《时代》杂志的采访,正好谈到了线下办公。&lt;/p&gt;&lt;p&gt;帕特南认为,人还是需要回到办公室。远程办公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你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没有跟人的交流。网络参与过多,会加重人的孤独情绪。因此,要想缓解孤独感,人还是得回到工作场所。比如,茶水间闲谈的传统不能丢,这看似无关紧要,但你能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信息孤岛。再比如,公司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员工之间产生连接,这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lt;/p&gt;&lt;p&gt;帕特南还说,现在美国社会的极化危机很严重,也就是,不同立场之间的人水火不容。但正因为这样,人应该多跟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在工作场合内外都是。即使是再不同的人,你们也能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某项运动、某个小爱好。你可以通过这种小命题上的共识,去跟不同的人建立联系。往小了说,这能让你不会变成一个极端的人。往大了说,这也是在以你为节点,去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lt;/p&gt;&lt;p&gt;营销大师法拉奇写过一本书,叫《别独自用餐》。这本书讲的也是,很多成功都来自高效的社交。&lt;strong&gt;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餐,都是跟人交流、建立关系的好机会。很多时候,与他人共进一顿饭,往往就能建立更深厚的联系。&lt;/strong&gt;&lt;/p&gt;&lt;p&gt;法拉奇本人就是这套理论的忠实践行者。1992年,法拉奇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毕业,麦肯锡和德勤两家顶级咨询公司都希望招他进公司工作。法拉奇没有直接答应德勤的招聘负责人,而是坚持要跟德勤的老板吃一顿饭。就在那顿饭上,他对老板说,自己可以来德勤工作。但条件是,每年必须和老板在这里吃一顿饭。他靠这种方式,保证了自己和公司高层的长期联络。&lt;/p&gt;&lt;p&gt;也是得益于这份联络,法拉奇32岁就当上了500强中最年轻的首席营销官,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咨询公司,研究的还是社交关系对企业的效用。&lt;/p&gt;&lt;p&gt;换句话说,回到个人,在同等能力、同等绩效的前提下,假如你能跟同事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这可能会为你的职业生涯增加一根有效的杠杆。&lt;/p&gt;&lt;p&gt;这是在场办公的第二个好处。&lt;strong&gt;第三个好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场办公能够增加人的流动。&lt;/strong&gt;而只有人流动起来,很多周边的商业活动才能有活力。&lt;/p&gt;&lt;p&gt;说白了,你自己到不到场另说,但是有很多人是盼着你上班的。只有你来公司上班,他才能赚到钱。&lt;/p&gt;&lt;p&gt;比如,前段时间我看虎嗅引用了《卫报》的一篇报道,说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周边,原本有很多移动咖啡摊和三明治小贩。但自打远程办公流行以来,小贩出摊的频率明显变低,因为写字楼里的人变少了。&lt;/p&gt;&lt;p&gt;再比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饭馆、外卖档口,等等。你可以把它们统称为,&lt;strong&gt;通勤经济&lt;/strong&gt;。只有你上下班通勤,这些行业才有钱赚。之前还有人调查过,伦敦因为远程办公流行,居然导致香体露的销量大幅下降。因为对香体露需求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人员密度高的写字楼。&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现场办公带动的,不只是一个公司本身,还有它周边的商业生态。&lt;/strong&gt;这也是现场办公的第三个好处,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它能激活周边的经济活动。&lt;/p&gt;&lt;p&gt;听到这,你可能会说,既然远程办公与现场办公各有各的好处,干脆混合办公不就好了?没错,这也正是很多公司正在做的尝试。&lt;/p&gt;&lt;p&gt;就在今年6月,斯坦福大学,还有携程梁建章的团队领衔,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的是,混合办公带来的好处。根据论文里的数据,假如一名员工,在一周的时间里,3天在公司办公,2天在家办公,那么他的离职率会降低,而且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都会上升。7月9日,去哪儿网也发布员工全员信,入职6个月以上的正式员工,可以每周三、周五灵活办公。&lt;/p&gt;&lt;p&gt;在这里特别说一句,我们得到作为一个特别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公司,在远程办公这个事上,反而表现得异常保守。从软硬件上看,公司的系统完全有支持远程办公的能力。但直到目前为止,得到的管理方法还是以现场办公为主。只是允许在条件不具备、情况有特殊的前提下,员工可以向上级申请短期的远程办公。&lt;/p&gt;&lt;p&gt;虽然这个申请基本上都会被批准,但是你也能看出公司的态度,能来都来。&lt;/p&gt;&lt;p&gt;据说这是公司创始人罗振宇老师一直以来的一个坚持,叫做,&lt;strong&gt;谁也别高估自己的自律性,人就是得把自己悬挂在一张更具体的意义之网上,才能更好。&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再强调一句,我们今天不是去判断远程与线下哪个更好,而是想呈现出这两方面的思考角度,以及这两套工作模式可能衍生出的其他影响。就像社会学家克里斯塔基斯说的,现代社会镶嵌在一张巨大的网络上。看懂某个现象的关键,就是看到它背后的这张大网。不管你是做管理,还是评估个人的职业选择,希望这个视角对你有所启发。&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79</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79</guid>
      <pubDate>Wed, 23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4|韩国文学在中国,为什么“缺少存在感”?</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这几天,韩国作家韩江的热度很高。10月10日,韩国作家韩江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她以紧密的诗性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展现人类生活的脆弱。而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在获奖后不到6天,她的作品在韩国的销量就突破了百万大关。&lt;/p&gt;&lt;p&gt;另外,像《素食者》《不做告别》《植物妻子》等作品,目前也登上了很多国家的畅销图书榜单。要知道,这是韩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lt;/p&gt;&lt;p&gt;关于韩江和她的作品,我的同事,著名作家贾行家老师专门讲解过。&lt;/p&gt;&lt;p&gt;首先,韩江1970年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的父亲和兄弟也都是作家。韩江的父亲韩胜源,早年间的几本小说都被咱们国内引进过。而韩江本人的文学感受力,也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lt;/p&gt;&lt;p&gt;2016年,韩江的小说《素食者》获得了国际布克奖。布克奖也是目前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1969年创立,一度只对英联邦国家以及英文原创作家开放。直到2014年才进一步放开,全世界所有用英文写作的作者都可以参加。而韩江是在放开限制的第三年,就获得了这个布克奖。获奖那年韩江46岁,正是写作的黄金年龄。她也是从那时起,被韩国读者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lt;/p&gt;&lt;p&gt;当时布克奖给韩江的获奖理由是,&lt;strong&gt;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嵌入读者的梦中。&lt;/strong&gt;&lt;/p&gt;&lt;p&gt;那么,作为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都讲了什么呢?《素食者》严格来说,其实是个小说三部曲。第一部是《素食者》,第二部是《胎记》,第三部是《树火》。&lt;/p&gt;&lt;p&gt;三部小说描写的都是同一位女性,也就是《素食者》系列的主角,英慧。英慧是个素食者,但她可不只是自己吃素那么简单,而是彻头彻尾地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棵大树。而且《素食者》三部曲,是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的。&lt;/p&gt;&lt;p&gt;第一部《素食者》是从英慧丈夫的视角讲述。在丈夫眼里,英慧是个平均人,属于放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丈夫之所以和英慧结婚,只是看重英慧的顺从。他觉得只要英慧听话就够了,不需要英慧优秀,也不需要英慧漂亮,只要英慧能每天照顾他的起居,对他言听计从就行。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他就更需要英慧对他百依百顺,这能帮他在外人面前维持一个体面的人设。&lt;/p&gt;&lt;p&gt;但是,话说回来,你觉得这样的婚姻能牢靠吗?显然很难。当英慧开始坚决吃素的时候,英慧的父亲、英慧的丈夫,没有人理解她。英慧对丈夫的照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细致。结果,丈夫抛弃了英慧。&lt;/p&gt;&lt;p&gt;第二部《胎记》是从英慧姐夫的视角展开的。英慧的姐夫是个不得志的艺术家,心比天高,但本事很小。一天到晚过得都很压抑,总觉得这一身艺术细胞没有发挥的地方。直到他听说,英慧的身上有胎记。结果,这个姐夫就开始整天幻想,这个胎记会是什么样的呢?想着想着,姐夫就开始魔怔了。他开始整天幻想英慧。具体的细节就不展开了,总之,在这段故事里,英慧的遭遇也很让人同情。&lt;/p&gt;&lt;p&gt;第三部《树火》,是从英慧姐姐的视角展开的。故事推进到这一部的时候,英慧已经因为幻想症,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姐姐经常去探望英慧,在一次次的探望里,姐姐渐渐看到了英慧这些年承受了什么,以及英慧是怎样做出反抗的。最终,姐姐在英慧的感染下,决定挣脱来自丈夫的束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lt;/p&gt;&lt;p&gt;简单说,《素食者》的整个故事,大概是一个,质疑英慧、理解英慧、成为英慧的过程。这个故事内核在很多国家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中,非常受推崇。&lt;/p&gt;&lt;p&gt;好,关于《素食者》和韩江,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接下来,我们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看整个韩国文学界。估计很多人可能有一个感受,在公布诺奖之前,就没有听说过韩江的名字,甚至在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预测名单上,几乎也看不到韩江的名字。&lt;/p&gt;&lt;p&gt;其实不只是韩江,很多韩国文学作品和作家,在咱们国内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都不算特别高。&lt;/p&gt;&lt;p&gt;比如,很多人对韩国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2000年左右流行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之类的青春文学,以及最近几年被韩国电影带火的《熔炉》《82年生的金智英》等。出版界还有一个说法,韩国文学在中国的销量高峰,是直到2019年,简体中文版本的《82年生的金智英》出版后才出现的。&lt;/p&gt;&lt;p&gt;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韩国流行文化在整个亚洲的影响力很大,但为什么韩国文学的知名度却没有那么大呢?&lt;/p&gt;&lt;p&gt;接下来,咱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有这么三方面的原因。&lt;/p&gt;&lt;p&gt;首先,&lt;strong&gt;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的错位,导致韩国文学本身的起步很晚。&lt;/strong&gt;什么是韩国文学?根据韩国学者赵东一在《韩国文学论纲》中的定义,最狭义的“韩国文学”是,韩国的作家为韩国的读者用韩国语创作的文学。说白了,有一个前提是得用韩语创作。&lt;/p&gt;&lt;p&gt;但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半岛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是以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游客去韩国旅游,发现牌匾和石碑上的文字都能读懂。&lt;/p&gt;&lt;p&gt;其实,现代韩语的前身&lt;strong&gt;“训民正音”&lt;/strong&gt;,在公元15世纪就被创造出来了,这个起步本来不算晚。但在当时,朝鲜世宗大王颁布了新文字后,遭到了一批文人贵族的抵制。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的文人学习和写作使用的是汉字,但日常生活中讲的又是韩语。这就造成了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混乱。再加上,很多平民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汉字,导致朝鲜半岛文学创作群体的基数相当小。&lt;/p&gt;&lt;p&gt;说白了,&lt;strong&gt;表达体系上存在的裂缝,直接降低了韩国历史上出现优秀作家和作品的概率。&lt;/strong&gt;&lt;/p&gt;&lt;p&gt;其次,&lt;strong&gt;回到近现代,韩国动荡的政治局势,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lt;/strong&gt;&lt;/p&gt;&lt;p&gt;比如,在1910年到1945年,韩国经历了日本35年的殖民统治。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推广日本文化和语言,而且还实行了一套相当严苛的文化审查政策。这就导致,这个时期韩国的文坛,很难出现有名的作家和作品。后来又因为其他原因,韩国又出台了文学查禁政策。直到1988年之后,韩国的文学查禁政策才解禁,韩国文学才算真正起步。&lt;/p&gt;&lt;p&gt;韩国文学史研究的奠基者赵润济甚至说,“训民正音”在本世纪初才取代汉文,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字,韩国汉字文学的历史才算正式结束。&lt;/p&gt;&lt;p&gt;按道理,韩国文学应该在这个时期就开始显露头角了,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有动静呢?&lt;strong&gt;这就要提到文学传播的一个关键变量,翻译。&lt;/strong&gt;比如说,韩江。前面说过,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尓文学奖之前,她曾经在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布克奖的韩国作家。韩江之所以能拿下奖,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2015年《素食者》的英译本成功在英国出版,这也是韩江第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小说。&lt;/p&gt;&lt;p&gt;而回到中国市场,&lt;strong&gt;韩国文学的翻译短缺,导致韩国文学在我国的影响力一直不高。&lt;/strong&gt;我们都知道,日本文学之所以在我国很流行,离不开翻译家的支持。比如,很多经典的日本作家,都能在我国找到一位对应的“专职”翻译家。像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数是由叶渭渠翻译的,谷崎润一郎和青山七惠的作品大多数由竺家荣翻译,三岛由纪夫的翻译家是唐月梅,大江健三郎的翻译家是许金龙。那为什么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人才一直没有成长起来呢?&lt;/p&gt;&lt;p&gt;背后的主要原因是,&lt;strong&gt;过去韩国政府对翻译事业的侧重点,主要是偏向西方国家的。&lt;/strong&gt;比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就开始为文学的世界化做努力。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政府更偏向于培养西欧国家的翻译人才。比如,2000年,我国诗人舒婷就提到过,她在一次国际诗歌节上,认识了韩国诗人郑玄宗。后来回国后,舒婷想找郑玄宗诗歌作品的翻译本,但始终没有找到。再比如,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前院长尹志宽,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也公开表达过,文学翻译院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西欧国家的语种上。&lt;/p&gt;&lt;p&gt;当然,最近几年,韩国政府已经开始发力韩国文学在亚洲的推广工作。根据统计,2023年,韩国文学翻译院的海外出版社翻译出版援助项目,申请达到了281项,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20倍。再比如,目前韩国文学翻译院每年支持培养的外国专业译者中,中国译者的比例在不断增高。像在2005年,韩国文学翻译院也正式将中文纳入了翻译新人奖的评选范围。&lt;/p&gt;&lt;p&gt;这种大规模的文学出海计划,也提升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知名度。换句话说,&lt;strong&gt;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想要获得国际知名度,不仅需要作家个体的努力,还涉及一套复杂的传播系统。&lt;/strong&gt;&lt;/p&gt;&lt;p&gt;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最后,有个特别预告。就在这周五,10月25日13点,得到新商学和华与华联合举办的“品牌增长大会”会在“得到”视频号进行直播。&lt;/p&gt;&lt;p&gt;华与华是华杉创立的营销咨询公司,服务过蜜雪冰城、西贝莜面村、厨邦酱油、华莱士、葵花药业等知名企业,打造了众多品牌超级符号。咱们得到也是华与华的客户之一,你现在看到的那个猫头鹰logo,就是华与华设计的。&lt;/p&gt;&lt;p&gt;华与华的董事长华杉,将亲自坐阵直播间,分享关于品牌增长方面最重要的洞察。同时来分享的,还有织颜窗帘的董事长周永杰,越汇乌鸡卷总裁邓凡华,虎丫炒鸡联合创始人王一博,亢敏君品牌创始人张学杰,以及咱得到的罗老师。&lt;/p&gt;&lt;p&gt;现在,你在微信视频号搜索“&lt;strong&gt;得到&lt;/strong&gt;”就能看到这场直播的预约入口,推荐你预约查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amp;nbsp;
        &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9</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9</guid>
      <pubDate>Tue, 22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3|“忍痛”未必是美德,怎样科学对待疼痛?</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我们说一个和这周很契合的话题,这就是,疼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把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没错,算起来,2024年的世界镇痛日就是昨天。&lt;/p&gt;&lt;p&gt;而就在去年,我国正式把“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整周设立为“中国镇痛周”。这一切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大家对疼痛的重视。按照我们通常的想法,疼痛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但注意,&lt;strong&gt;假如疼痛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这个变化并不会随着疾病的消失而消失。&lt;/strong&gt;&lt;/p&gt;&lt;p&gt;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还重新修订了国际疾病分类,把慢性疼痛作为独立的疾病,纳入了慢性病这个分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朱迪·福尔曼在《全球疼痛危机》这本书里就说,慢性疼痛是一个比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加在一起还要严重的健康问题。&lt;/p&gt;&lt;p&gt;但回到日常生活中,咱们很多人对疼痛的认识很有限。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痛患者的人数超过3亿,而且正在以每年1000万到2000万的速度增长。再比如,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统计数据,美国大约有1亿人在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约占成年人口的40%。&lt;/p&gt;&lt;p&gt;但是,根据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樊碧发医生的说法,公众对疼痛疾病的知晓率只有14.3%,就诊率更是不足60%。目前,疼痛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lt;/p&gt;&lt;p&gt;没错,在认识疼痛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观念。&lt;/p&gt;&lt;p&gt;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很多举措来纠正大众对疼痛的认识。比如,2000年,&lt;strong&gt;世界卫生组织把疼痛列为“人的第五大生命特征”,其他四项分别为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lt;/strong&gt;没错,疼痛跟这些特征是并列的,是人体很重要的一项指标。&lt;/p&gt;&lt;p&gt;回到咱们国家。早在2007年,相关文件中就明确规定,疼痛科是一级临床,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必须设置疼痛门诊,三级以上的医院必须有疼痛门诊和疼痛病房。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表示要从患者、医护、医院三个角度科学认识和面对疼痛,做好疼痛管理。&lt;/p&gt;&lt;p&gt;回到自身,我们应该怎么科学对待疼痛呢?正好前段时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在一席上专门做了演讲,同时在得到App站内,薄世宁老师的《医学通识50讲》也专门讲过“疼痛”这个话题。接下来,咱们就结合这些内容,聊聊疼痛这个话题。&lt;/p&gt;&lt;p&gt;首先,到底什么是疼痛?按照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的定义,&lt;strong&gt;疼痛是与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或者根据这种损伤可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lt;/strong&gt;简单来说,疼痛就是一种主观体验。比如,陆桂军老师就说了一个洞察,我们可以概括为18秒法则。他说,假如是正常的躯体疼痛,病人在问诊的时候,他的主诉不会超过18秒。主诉,也就是病人对病情的主要描述。但假如病人表达了很多情绪,但没说具体哪儿疼,那主要还是情绪层面的问题。&lt;/p&gt;&lt;p&gt;按照薄世宁老师的说法,疼痛的发生主要分为这么几步。&lt;strong&gt;刚开始,各种损伤会刺激人体组织,释放致痛物质。接下来,这种化学物质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由神经通过脊髓传给大脑。而经过大脑快速、复杂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就会形成疼痛的感觉。&lt;/strong&gt;说白了,疼痛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它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lt;/p&gt;&lt;p&gt;薄世宁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就是糖尿病病人经常会被暖水袋烫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糖尿病会损害病人的末梢神经,这就导致致痛物质的通路受到影响,因此病人就感受不到疼痛,也就不知道要及时躲开。说白了,除了你自己,别人永远无法感受到你到底有多疼。&lt;/p&gt;&lt;p&gt;到这里咱们也能明白,为什么疼痛容易被忽视?因为它跟体温、血压、脉搏都不一样,它是个主观体验,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手段。&lt;/p&gt;&lt;p&gt;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判断自己的疼痛程度呢?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疼痛标尺,从0到10分来表示疼痛的级别。一般情况下,3分以内的就是轻度疼痛,4到6分是中度疼痛,6分以上就是重度疼痛。回到咱们日常生活中,路桂军老师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看睡眠。什么意思呢?通常情况下,轻度疼痛不会影响睡眠,而到了中度疼痛就会出现疼得睡不着觉的情况,而重度疼痛会造成神经紊乱的情况。&lt;/p&gt;&lt;p&gt;最后,咱们再来说说疼痛的治疗。除了心理治疗和镇痛药物,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案。比如,神经阻滞技术,就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神经麻醉药物,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疼痛,像关节痛、头痛、神经痛等。再比如,神经介入治疗,像神经调控、吗啡泵植入就属于这一类。再比如,脊髓电刺激,是通过电流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用一种电流感来覆盖原来的疼痛感。&lt;/p&gt;&lt;p&gt;同时,疼痛治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目前也有很多新进展。比如,就在今年,佛罗里达大学面向全球成立了一个生物样本库项目。主要就是通过收集大量的人体组织样本,借助AI工具来比较不同个体在感知疼痛上的差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这个项目还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000万美元的资助,未来有可能改变慢性疼痛的研究和治疗方式。&lt;/p&gt;&lt;p&gt;再比如,今年7月,美国制药企业福泰制药(VRTX.US)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他们研发的新型止痛药VX-548的上市申请。假如最终能上市,那么这款药有望成为二十年来首款非阿片类急性疼痛治疗药物。根据现有的说法,这款药跟阿片类药物一样,主要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急性疼痛治疗,而相比于阿片类药物,这款药最大的优势是,它不作用于大脑,只对周围神经起作用,因此有望避免成瘾的风险。&lt;/p&gt;&lt;p&gt;最后总结一下,&lt;strong&gt;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它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而且一旦疼痛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慢性疾病。&lt;/strong&gt;借用薄世宁老师的话说,疼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不疼,才有无限的可能。&lt;/p&gt;&lt;p&gt;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距离双十一不到一个月了。有人关注商家,有人关注消费者,但是有一个跟双十一关系很密切的东西,提的人好像不多,这就是,丰巢快递柜。
        &lt;/p&gt;&lt;p&gt;前段时间,丰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假如顺利,它有可能成为快递柜第一股。有人说,从商业的角度看,丰巢其实是一个很奇特的物种。为什么?你看,关于它的吐槽不少,但是,很多人又偏偏需要它。而且更让人好奇的地方是,从招股书的情况看,丰巢过去几年都在亏损,从2021年到2023年亏损将近38亿。但是,它在今年偏偏又开始盈利了,根据他们的招股书,今年前5个月,丰巢的净利润超过7100万。&lt;/p&gt;&lt;p&gt;抛开这个数字不说,丰巢的营收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lt;/p&gt;&lt;p&gt;今天,咱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关于生意的,有趣的真相。&lt;/p&gt;&lt;p&gt;丰巢的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lt;/p&gt;&lt;p&gt;第一部分,是快递滞留费。你懂的,这也是用户吐槽最多的部分。丰巢自己把这部分归类为畅存服务费。根据中新经纬的估算,过去三年半,丰巢对滞留包裹收取的畅存费超过8亿元。&lt;/p&gt;&lt;p&gt;第二部分,是寄件收入。在过去三年里,丰巢的寄件收入占比,从5.9%提升到了26.8%。没错,是原来的4倍。这个转变其实挺有意思。为什么用丰巢寄件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直播电商兴起,而直播电商的退货率一直要高于平台电商。对消费者来说,退货最方便方式之一,就是从哪拿的,放回哪去。从丰巢取的,还放回丰巢。这套流程消费者熟悉,而且还省去了和快递员约时间的麻烦。&lt;/p&gt;&lt;p&gt;换句话说,&lt;strong&gt;人往往容易对近处的、熟悉的东西,形成依赖。而这种依赖,就可能会带来新的商机。&lt;/strong&gt;&lt;/p&gt;&lt;p&gt;这就要说到,丰巢的第三类收入了,叫做,基于智能终端的运营。说白了,就是用丰巢快递柜,开展点其他的业务。&lt;/p&gt;&lt;p&gt;比如,广告。丰巢有33万组快递柜,都配了电子显示屏。在这里打广告,消费者想不看都难。据说,截止到今年5月底,丰巢已经为35个行业,6000个广告主提供过服务。&lt;/p&gt;&lt;p&gt;再比如,洗衣服务。用户可以在丰巢的应用上下单,把脏衣服放进快递柜,就有人来取,洗好了再放回柜子里。没错,就跟酒店的洗衣服务有点像。因这个路径用户最熟悉,因此就相对容易接受。据说丰巢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洗护工厂,还和25个省份的35家第三方洗护工厂达成了合作。据说去年上半年,洗衣类的增值服务,已经为丰巢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收入。&lt;/p&gt;&lt;p&gt;我想请你关注的重点,倒不是丰巢本身,而是它所反映出的一个关于生意的真相。这就是,近处的价值。你看,在很多人看来,丰巢快递柜原本只是一个寄存装置。但是,就因为它离你足够近,而且它又不是虚拟的,而是实体的。这就给了人一份起码的确定感。人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对这份确定感形成一点依赖。然后,丰巢就可以基于这份依赖,去跟你做更多的生意。换句话说,&lt;strong&gt;近处的一份微弱的确定感,也许是撬动生意的关键杠杆。&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lt;/p&gt;&lt;p&gt;第一,怎样科学对待疼痛?疼痛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衍生症状,但疼痛留下的影响,未必会随着疾病痊愈而消失。因此,需要把疼痛当做一个独立的议题,慎重对待。&lt;/p&gt;&lt;p&gt;第二,丰巢快递柜是怎么赚钱的?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生意的真相,只要在提供一个近处的确定感,就有可能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生意。&lt;/p&gt;&lt;p&gt;还要提醒你一下,这几天得到双十一大促开始了。双十一期间有很多新课、新书上架,比如《香帅中国财富报告》《老喻·决策算法100讲》《徐弃郁·日本简史30讲》等等,你可以点击下方图片链接了解详情。&lt;/p&gt;&lt;p&gt;折扣力度方面,今年得到课程、得到图书,都是每满&lt;strong&gt;299元减50元&lt;/strong&gt;。比如,平时299元的日更大课,直接立减50;还有满赠活动,赠的是新款跨年演讲卫衣和新款胡桃木阅读支架。同时,对课程或图书感兴趣的同学,也推荐你在这个时间,趁着优惠,尽快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lt;p&gt;&lt;strong&gt;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lt;/strong&gt;&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17</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17</guid>
      <pubDate>Mon, 21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492|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是谁</title>
      <description>&lt;p&gt;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从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说起。上周,10月14日,一代心理学宗师、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去世,享年91岁。&lt;/p&gt;&lt;p&gt;津巴多一度是全世界在世的心理学家里,辈分最高、成就最大、对心理学贡献最多的人,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lt;/p&gt;&lt;p&gt;今天,我们就致敬津巴多,说说他留下的那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lt;/p&gt;&lt;p&gt;首先,津巴多对于心理学界有多重要?这么说吧,他有个称号,叫做,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说白了,心理学虽然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大师。但是,你要是&lt;strong&gt;让整个心理学界选出一个能代表当代心理学的人,得票最多的应该就是津巴多。&lt;/strong&gt;&lt;/p&gt;&lt;p&gt;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津巴多长了一张特别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脸。他的五官有点像罗伯特·德尼罗,再配上他标志性的发型和胡子。怎么形容呢?你可以想象电影里,一个顶级的催眠大师,长得又帅气又神秘,好像可以举手投足间控制人的心智。你就想象一个这样的催眠师的样子,津巴多大概就长这样。&lt;/p&gt;&lt;p&gt;但长相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原因,津巴多能代表心理学,还是老人家的成就太大了。
        &lt;/p&gt;&lt;p&gt;津巴多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者,这也是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过程大概是,找24个学生,然后把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监狱的样子。这24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囚犯。本来这些身份都是假的,按照通常的设想,这顶多算是高配版的过家家,没人会当真。但没成想,实验开始一段时间之后,扮演囚犯的人越来越沮丧,而扮演看守的人,居然有往虐待狂发展的倾向。没错,&lt;strong&gt;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态,并不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所处情境对行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外部环境,也许会让人背弃很多他曾经的价值观。&lt;/p&gt;&lt;p&gt;津巴多还由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叫&lt;strong&gt;路西法效应&lt;/strong&gt;。&lt;/p&gt;&lt;p&gt;但是,对于斯坦福监狱实验道德性,心理学界一度有过争议。津巴多在晚年一直在反思,他觉得这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道德的。津巴多还说过,我不希望我的墓碑上写着,他是那座斯坦福监狱的主管。相反,我更喜欢人们这样写,他把人们从害羞的牢笼、无知的牢笼、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做得兴致勃勃,同时也激励年轻人成为日常英雄。&lt;/p&gt;&lt;p&gt;除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外,津巴多还做过关于害羞、邪教、时间观、精神控制、英雄主义等等很多方面的研究。假如说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关于行为逻辑的密码箱,那么津巴多就是那个开锁的人。&lt;/p&gt;&lt;p&gt;除了学术研究,津巴多还是心理学教育的重要人物。他和理查德·格里格合作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还有他自己编著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都被很多大学的心理系作为教材。普通人要想了解心理学,这两本书也是很好的入门读物。&lt;/p&gt;&lt;p&gt;关于津巴多的成就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洞见。也就是,人这个物种的行为,不是简单地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lt;/p&gt;&lt;p&gt;具体的理论很专业,咱们在这就不展开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洞察,我想给你讲两个故事。&lt;/p&gt;&lt;p&gt;第一个故事,来自于津巴多的代表作之一,《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有个叫比尔的中学生,从小就是个好孩子,为人诚实,成绩优异。但比尔周围的朋友可就不让人省心了。有一回这些朋友吸大麻,他们就叫比尔一起吸。显然,这是不对的。而且毫无悬念,比尔肯定是拒绝了。但是,这些吸了大麻的年轻人开始在比尔面前炫耀,说什么吸大麻是件很时髦的事。他们还一起排挤比尔。结果时间一长,比尔终于没扛住来自同伴的压力,也吸了大麻。比尔面对的状况有个专业名词,叫&lt;strong&gt;同辈压力&lt;/strong&gt;。&lt;/p&gt;&lt;p&gt;这个故事看起来好像有点俗套,但关键在于津巴多在分析这件事时,提出了一组洞见。&lt;/p&gt;&lt;p&gt;首先,你觉得比尔吸了大麻之后,会不会内疚?按照通常的设想,这肯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啊。但事实上,比尔并没有什么内疚。他一开始确实有点负罪感,但只持续了没多久,这个负罪感就消失了。他开始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正常,他也很享受这个状态。&lt;/p&gt;&lt;p&gt;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一个洞见。&lt;strong&gt;人对一个东西的态度,不是想法决定的,而是行为决定的&lt;/strong&gt;&lt;strong&gt;。一旦人有了一个持续的行为,他就会觉得这个行为是对的。&lt;/strong&gt;&lt;/p&gt;&lt;p&gt;借用津巴多的原话,人们表现出从众,既是为了社会认可,也是为了增加他们在不确定情境中正确行事的机会。个人的这些动机越强烈,群体吸引力和凝聚力越大,那么群体施加于个体的压力就越大。&lt;/p&gt;&lt;p&gt;其次,回到比尔,你觉得应该怎么让他变回好孩子,让他意识到吸大麻是不对的呢?其实,除了比尔之外,津巴多还观察过很多其他的案例。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电影里的暴力情节看多了,自己也变得暴力,还有的是别的问题。&lt;/p&gt;&lt;p&gt;但是,尽管情况不同,他们却呈现出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不听劝。即使你告诉这些孩子不该吸大麻,不该崇尚暴力,他们就是听不进去。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二个洞见,叫做,选择性注意。也就是,&lt;strong&gt;人们只会留意那些自己原本就认同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改变一个人那么难。&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难道这个状态就没办法改变了吗?也不是。既然人们的行为是被环境塑造的,那么要想改变它,还得依靠环境。比如,前面说的那些痴迷暴力情节的孩子,怎么让他们排斥暴力呢?实验人员给他们派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去给别人做一场宣讲,告诉别人崇尚暴力是不对的。结果宣讲完成后,这些孩子的想法居然真的改变了。&lt;/p&gt;&lt;p&gt;由此,津巴多提出了第三个洞见。&lt;strong&gt;想法无法改变想法,环境才能改变想法&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也就是,你很难用你的想法去直接改变别人的想法,就算你口才再好也很难。有效的方法是,你先塑造一个环境,让别人在这个环境里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并且根据这个角色做出一些行为,而一旦对方做出这些行为,他的想法就会跟着行为一起改变。他做了什么事,他就会信奉这件事背后的价值观。&lt;/p&gt;&lt;p&gt;简单说,有句话叫,论迹不论心,说的是看一个人是好是坏,不该看想法,而是看行为。而按照津巴多的洞见,这个说法大体没毛病。因为一旦一个人长期有这样的行为,他之后大概率上也会支持这样的价值观。&lt;/p&gt;&lt;p&gt;好,这是第一个故事。我们说了津巴多的核心观点之一,&lt;strong&gt;人不是先有想法,再有行为,而是先有行为,进而产生支持这个行为的想法。&lt;/strong&gt;&lt;/p&gt;&lt;p&gt;接下来,第二个故事,我们来看看这套理论的高级别应用。假如你觉得前面的故事有点平淡,那么接下来要讲的将让你看到这套理论的威力。&lt;/p&gt;&lt;p&gt;这个故事并不来自津巴多,而是一个美剧,但是它很能反映津巴多理论的威力。&lt;/p&gt;&lt;p&gt;之前有个美剧叫《黑袍纠察队》,剧情里有个超人类叫阿祖,他是由一个实验室秘密制造的,能力完全对标超人。请问,作为这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应该怎么确保这个超人类不失控?&lt;/p&gt;&lt;p&gt;靠武力?阿祖刀枪不入。靠讲道理?试过,但根本没用。&lt;/p&gt;&lt;p&gt;实验室里的人最终想到的武器是,心理学。他们招募了全世界最厉害的心理学家,为小时候的阿祖设置了一套成长环境。实验人员会在他表现好的时候故意视而不见,还有其他很多设计。总之,在这个环境里长大,阿祖最终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表演型人格。他极其享受别人的认可,特别需要别人的表扬。假如失去这些,对他来说比死都难受。&lt;/p&gt;&lt;p&gt;同时,实验室背后的财团旗下有大量的新闻公司和电影公司,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包装阿祖的形象,替他组织各类演讲活动,让他的表演人格有释放的渠道。&lt;/p&gt;&lt;p&gt;换句话说,这个超人类就像一个毒品成瘾者,而他背后的财团就像毒品贩子。靠着这套心理机制,财团和实验室牢牢控制住了他,至少是控制住了相当一段时间。即使后来他想大开杀戒,但还是一次次忍住了,因为他太需要别人的表扬了,要是真把人类杀光,谁来表扬他?&lt;/p&gt;&lt;p&gt;你看,从这个角度看,&lt;strong&gt;心理学就像是一个升维打击的武器。用好它,你也许能左右一个比你强大得多的存在&lt;/strong&gt;。&lt;/p&gt;&lt;p&gt;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而且出于剧情需要,后期的阿祖必须得失控,这样情节才够刺激。但这个故事却展现出了一个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真相,这就是,&lt;strong&gt;人是个社会动物,只要他身在群体中,就无时不刻不受环境的影响,即使是超人也不例外&lt;/strong&gt;&lt;strong&gt;。&lt;/strong&gt;&lt;/p&gt;&lt;p&gt;而回到现实,津巴多自己也清楚这套机制,因此他也一直在想办法用这套理论,让人们变得更好。&lt;/p&gt;&lt;p&gt;比如,可以通过环境中的微小变量施加积极影响。比如,超市播放的歌曲里,假如歌词里包括,勇敢、诚实、善良一类的词,那么,超市里的偷窃行为就会明显变少。这个设计最早就是基于津巴多的理论。&lt;/p&gt;&lt;p&gt;再比如,既然我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比如,津巴多告诉我们,可以在心里让自己扮演另一个人,害羞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开朗的角色,胆小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的角色,然后让自己在内心扮演这些角色,自己就会发生改变。&lt;/p&gt;&lt;p&gt;换句话说,津巴多的一生,有两个极其关键的学术课题。&lt;strong&gt;第一个是,不要低估环境对你的影响,它有时可以决定你是谁。第二个是,更不要低估你自己对自己的影响,别让别人决定你是谁。&lt;/strong&gt;&lt;/p&gt;&lt;p&gt;最后,借用津巴多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吧。说的是,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体化,不要让他们把你放入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lt;strong&gt;请坚持你的个体性,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的名字,大声地让他们清楚你是谁。&lt;/strong&gt;&lt;/p&gt;&lt;p&gt;关于津巴多带来的启发,咱们先说到这。&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38</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38</guid>
      <pubDate>Sun, 20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channel>
</rss>
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9 - Succe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version="2.0">
  <channel>
    <title>得到文章 - 精选</title>
    <link>https://www.igetget.com</link>
    <atom:link href="http://localhost:1200/dedao/articles/9"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atom:link>
    <description>得到文章 - 精选 - Powered by RSSHub</description>
    <generator>RSSHub</generator>
    <webMaster>contact@rsshub.app (RSSHub)</webMaster>
    <language>en</language>
    <lastBuildDate>Sun, 27 Oct 2024 05:36:00 GMT</lastBuildDate>
    <ttl>5</ttl>
    <item>
      <title>梁宁:怎样用人设来理解所有人?</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就在刚才,这本书的编辑老师张慧哲告诉我,梁宁老师的新书上市刚刚48小时,销量就超过了3万册。你看,这可是咱们同学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lt;/p&gt;&lt;p&gt;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答案其实不难理解,你看,不管是做产品也好,还是做生意也罢,一切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因此,找到真正的需求,就等于找到了做事的原点。就像梁宁老师说的,真需求是一切商业的本源。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今天,咱们就有请作者梁宁老师本人来跟你展开说说。&lt;/p&gt;&lt;p&gt;来,有请梁宁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继续来给你分享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有一个深圳女孩,在微博上公开征婚。&lt;/p&gt;&lt;p&gt;她发了一条微博,讲自己的求偶条件:要求在深圳工作,年收入40万元以上,学历本科,年龄在28岁~38岁,中等长相,身高不低于178厘米,讲卫生,不打呼噜,性格好,作息规律,无不良嗜好的未婚男性。&lt;/p&gt;&lt;p&gt;接着呢,微博上有一个“数据控”的网友,帮她做了一个数据的测算,我给你念念:深圳常住人口1302万,其中男性有655万,28岁~38岁的男性大约82万,未婚男性约为30万,身高178厘米以上的估计不到6万(深圳男性平均身高167厘米),有本科学历的按一半算,约3万,其中年薪达到40万元的约占1%,也就是说只有300人。而在中国有52.9%的男性吸烟,所以减去此项,最多还剩141人,而挣到这个钱还能作息规律的,至少要去掉80%,最后算出,全深圳符合要求的约28人。&lt;/p&gt;&lt;p&gt;你听完了这一串的要求和数据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lt;/p&gt;&lt;p&gt;你有没有觉得,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女生接连提出了12个条件,但其实没有一条可以勾勒出,这个女孩她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有怎样的生活设想的人,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生?他想组织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都没有。&lt;/p&gt;&lt;p&gt;你可能会说,征婚启事不都是这样写的吗?古时候确实是这样写,但时代已经变了。&lt;/p&gt;&lt;p&gt;这就是《真需求》这本书里,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lt;/p&gt;&lt;p&gt;时代变了,需求也变了。原来是刚需驱动,而现在你会发现,已经供给过剩了,大量曾经很刚的需求已经变成了弹性需求。&lt;/p&gt;&lt;p&gt;而观察用户所采用的工具,其实也不一样了。&lt;/p&gt;&lt;p&gt;在刚需时代,我们都会用一个工具叫作“用户画像”。就是上面的那种征婚所给出的、一系列的标签和条件,然后像画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小,不断地把人排除在外。&lt;/p&gt;&lt;p&gt;而在弹性需求的时代,其实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工具叫“用户人设”。&lt;/p&gt;&lt;p&gt;这里你可能会一下子冒出来三个问号:结婚难道不是刚需吗?组建家庭这件事何时进入了弹性需求的序列?以及,用户人设究竟是什么?&lt;/p&gt;&lt;p&gt;好,我们来一一说起。&lt;/p&gt;&lt;p&gt;首先,结婚确实曾经是一个绝对的刚需。为什么今天看起来没有那么“刚”了呢?&lt;/p&gt;&lt;p&gt;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结婚、组建家庭确实是刚需。在农业社会,家庭首先是生产单位,每个人都要生存,需要一个生存的立足点,必须在某个生产单位里。夫妻首先是同事,男耕女织,彼此协作生存,就算彼此再看不顺眼,也需要这个人不能离开;要靠自己生孩子来为家族增加新的劳动力。那个时候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公司,没有上班这回事。人,尤其是女性,一旦脱离家庭,是难以生存的。&lt;/p&gt;&lt;p&gt;而今天在城市里的生产单位,是公司这一类的外部组织。所以大部分人,无论男女,要生存首先依赖的是在外面找一个工作,这个时候家庭就不是一个生产单位了,也不是一个人成熟所需要的立足点了。&lt;/p&gt;&lt;p&gt;接着我们再来看,家庭的其他功能价值,也正在一层层地被商业剥离。&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们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公式(引用自蔡钰老师)。&lt;/p&gt;&lt;p&gt;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lt;/p&gt;&lt;p&gt;我们用这个公式来观察一下家庭。把一个家庭的价值拆分出来,我们想要一个家庭,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需要对方当自己的钱包、满足性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功能需求。&lt;/p&gt;&lt;p&gt;接着你可能会发现,今天在商业成熟的时代,几乎人生需要的所有功能需求,都被开发成了商业产品或者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不管是你要吃饭、洗衣、打扫、收纳、生病照料,乃至心灵抚慰、出游陪伴,甚至生育、抚养、教育等等,你都可以找到很成熟、很专业,并且更干脆简单的商业解决方案。&lt;/p&gt;&lt;p&gt;而对于功能需求,人天然会去比较,然后寻求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案。没有忠诚可言。&lt;/p&gt;&lt;p&gt;还有,我们期待一个家庭的时候,可能想要的是情绪价值,对方能为我们提供陪伴,我们彼此可以分享感受、情绪,一起看电影、吃饭、旅游,对方可以给自己安全感,或者我可以把对方带出去炫耀。&lt;/p&gt;&lt;p&gt;接着你会发现,这一部分情绪价值,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也正在不断地被商业化解决。比如现在流行“搭子”文化,看电影搭子、火锅搭子,这种轻量的陪伴;或者用追星、加入饭圈来安放自己想付出、想爱一个人的需求;或者去玩一场剧本杀,在一个戏剧性场景里来体验情感。&lt;/p&gt;&lt;p&gt;最后,就是一个家庭的资产价值。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大家就天然共享社交账户,我是谁谁谁的爸爸,我是谁谁谁的孩子,我是谁谁谁的老婆,你就可以天然使用他的社交账户。所以,网上很喜欢讨论的是谁谁嫁给谁谁,然后就实现飞升了。实现了什么飞升呢?其实是因为,他利用了这样一个关系,可以分享另外一个人的社交资源,接着,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然后形成一个家庭共同的资产价值。&lt;/p&gt;&lt;p&gt;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家庭提供的是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你就会发现家庭很脆弱。因为商业社会里,会有无限多的专业提供者,来提供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家庭里一个人的供给能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和一个商业社会花样繁多的无限可能、无限供给相比。&lt;/p&gt;&lt;p&gt;所以,今天家庭的价值,就没有农耕时代那么“刚”了。&lt;/p&gt;&lt;p&gt;而一个家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家庭成员大家所共创的资产价值。是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共同生活,基于共同的回忆、共同的经历所构建的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唯有在此地,你才能够拥有的共同回忆,才能够激发的情绪体验,共同的社交资产、社会资产、社会财富,这些东西是一个家庭最厚实的部分。&lt;/p&gt;&lt;p&gt;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走入婚姻呢?就是因为,如果以消费的态度来看家庭,如果让一个人来长期消费自己,从自己处索取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自己肯定觉得不划算;自己倒是想长期消费别人,我就可以无限使用别人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但这一切其实办不到。&lt;/p&gt;&lt;p&gt;但如果你是用一个经营资产的态度来看家庭,我们是找一个合作伙伴,接着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形成了更大的合作伙伴,然后彼此一起用血缘这样的纽带来长期投入,共建一套资产叫作“家庭”。在家庭里大家有不断的社交资源、社会资产、社会财富。&lt;/p&gt;&lt;p&gt;这种长期共建的事情,找长期共建的伙伴,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也不会。&lt;/p&gt;&lt;p&gt;所以说,时代变了,连结婚组建家庭这样曾经绝对的刚需,都已经事实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弹性需求。&lt;/p&gt;&lt;p&gt;那谁还敢说自己的东西是今天的绝对刚需呢?&lt;/p&gt;&lt;p&gt;所以我们观察用户和理解用户的工具也必须改变,你不能再用原来的“用户画像”那一套了。&lt;/p&gt;&lt;p&gt;用户画像是什么?就是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他没什么,他就应该有什么。你家没有电视,你就应该买一台电视;农业社会的单身汉生活质量很差,所以他需要讨个老婆。&lt;/p&gt;&lt;p&gt;但是,在弹性需求时代,勾勒用户可以用一个新工具:用户人设。&lt;/p&gt;&lt;p&gt;用户人设和用户画像不一样在哪儿呢?&lt;/p&gt;&lt;p&gt;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样东西,也许就是不要了。比如我家没有电视,我就是不打算要电视,我就不爱看电视。&lt;/p&gt;&lt;p&gt;你会看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一个人越擅长什么,他就越要投资什么。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工具。&lt;/p&gt;&lt;p&gt;好,回到人设。人设是一个热门词。&lt;/p&gt;&lt;p&gt;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要记住一个人太不容易了。&lt;/p&gt;&lt;p&gt;明星、艺人、网红,都需要对自己的记忆点去进行设计,来打造差异,来制造印象。所以我们对人设这个词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娱乐八卦内容,比如“卖人设”“人设讨喜”“人设崩塌”……&lt;/p&gt;&lt;p&gt;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不止明星有人设、网红有人设,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lt;/p&gt;&lt;p&gt;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你打开看一下,那就是一个人设场。&lt;/p&gt;&lt;p&gt;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建设自己的人设。&lt;/p&gt;&lt;p&gt;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这几类常见人设:&lt;/p&gt;&lt;p&gt;有钱人设:白富美、高富帅,人设内容是晒消费——高端场所、酒、收藏品;&lt;/p&gt;&lt;p&gt;有知识人设:文艺青年、业界精英,人设内容是偶尔分享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前沿分析,附上几句自己的观点或洞察,晒培训课程,晒出差,晒行业会议;&lt;/p&gt;&lt;p&gt;有意志人设:撸铁、减肥、早起,人设内容是晒打卡;&lt;/p&gt;&lt;p&gt;有生活人设:猫奴、宝妈、美食达人,人设内容是晒生活;&lt;/p&gt;&lt;p&gt;等等。&lt;/p&gt;&lt;p&gt;你在看人设的时候你会发现,人设是有故事性的。&lt;/p&gt;&lt;p&gt;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当然有自己的人设。人为什么会按照自己的人设去发布信息,去购买商品,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呢?&lt;/p&gt;&lt;p&gt;你可以认为人设是一种个人的愿景。它是一种自我期许,以及沿着这种自我期许所产生的行为逻辑。&lt;/p&gt;&lt;p&gt;那什么是用户人设呢?它是我的朋友曹楠洞察到并与我分享的。&lt;/p&gt;&lt;p&gt;曹楠是一位游戏策划人。他的工作需要设计一个个的角色,再为角色设计不同的皮肤和道具,让用户代入自己。然后有一天,他发现,并不是他提供了什么角色,用户来被动选择。而是用户自己有人设,用户是在购买符合自己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用户在游戏中的消费,是在建设他自己的人设,是在为自己的人设进行投资——在游戏中如此,在真实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lt;/p&gt;&lt;p&gt;这就是我说的,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会发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这个人越强的点,他就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他不想要的。&lt;/p&gt;&lt;p&gt;所以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可能是这个人持续回避的结果。&lt;/p&gt;&lt;p&gt;在刚需时代,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去做一个市场分析,去看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消费者没什么就应该有这么大的市场。&lt;/p&gt;&lt;p&gt;没电视吗?那肯定是要买电视的。没洗衣机吗?那肯定是要买洗衣机的。&lt;/p&gt;&lt;p&gt;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的时代,会产生大量的非本圈中人不能理解的消费与行为,那其实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他在持续构建自己的人设,他想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管他当下的投入,他买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多么不合理。&lt;/p&gt;&lt;p&gt;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lt;/p&gt;&lt;p&gt;天猫时尚趋势中心曾经推出过一组时尚用户人设,你一听名字你就会有画面感:&lt;/p&gt;&lt;p&gt;正在逃公主、稍普通青年、起居室艺术家、露营地作精、破次元CLUB、考究派健身、茶水间凡尔赛、宅家三公里……&lt;/p&gt;&lt;p&gt;这些不是传统的用户画像,不是用年龄、地域、收入、这人没啥等数据标签来框定的。&lt;/p&gt;&lt;p&gt;你看,每一个用户人设的名称,都可以让你产生画面感,你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故事性和叙事逻辑,感受到这个人设的行为倾向。&lt;/p&gt;&lt;p&gt;比如“正在逃公主”。&lt;/p&gt;&lt;p&gt;你一听是不是故事感就出来了?她是一个公主,而她正在逃,逃到了普通人的世界,所以她日常的生活、衣服都可能是普通人的。但是因为她的本质是公主,所以她身上总会有几样单品,让你感受到她的不一样,她很特别、很精致......&lt;/p&gt;&lt;p&gt;这种自我设定和年龄无关,一个45岁的女性,内心也可以是一个正在逃的小公主。她也会买薄荷绿的娃娃领上衣、网纱连衣裙、斜跨马鞍包......&lt;/p&gt;&lt;p&gt;而这些,正是大数据下“正在逃公主”这个用户人设会选的单品。&lt;/p&gt;&lt;p&gt;比如“露营地作精”。&lt;/p&gt;&lt;p&gt;露营是这几年的时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催生下,“露营地作精”这个用户人设就越来越成熟了。对于露营地作精来说,露营不单纯是接触大自然,更是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呈现我自身生活的精致和品位。&lt;/p&gt;&lt;p&gt;于是就有了很多露营的子品类,比如“搬家式露营”,就是恨不得在营地构建一个完整且精致的家。而露营地作精的很多心头肉,剁手也必须买的包括:蛋卷桌、天幕、卡式炉、手磨咖啡等等,在经济适用人设的眼中,这些都是没必要的东西。&lt;/p&gt;&lt;p&gt;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商家,你要为你的用户设计产品,你就必须得理解你的用户的人设是什么。比如说利用数据工具,你可以看到最近“斜挎马鞍包”这个关键词它的搜索量和话题量都在提升,而现有供货不多,所以你可以判断,我应该生产一批斜挎马鞍包这样一个单品,就会有一波销量。&lt;/p&gt;&lt;p&gt;但是斜挎马鞍包到底是给什么样的用户用的呢?是粗糙一点无所谓,重点是便宜;还是要精致、有高级感、有小装饰还要有文化隐含,但价格小贵呢?&lt;/p&gt;&lt;p&gt;这时,如果你知道了斜跨马鞍包的用户人设是“正在逃公主”,就可以立刻判断,如果做得粗糙一点、便宜一点,其实是无效的产品。因为对于这类用户,粗糙的东西价值不成立。&lt;/p&gt;&lt;p&gt;同样,虽然露营是新时尚,很多产品都在卖,你也想做。但如果你不懂“露营地作精”的诉求和痛痒,你去做一个东西,同样是似是而非,驴唇对马嘴。&lt;/p&gt;&lt;p&gt;所以,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lt;/p&gt;&lt;p&gt;总结一下,使用“用户人设”这个工具来观察一个人,会发现:&lt;/p&gt;&lt;p&gt;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lt;/p&gt;&lt;p&gt;一个人的长项之所以长,长到他可以拿来做自己的人设,被人记住,那一定是他长期投资建设的结果。&lt;/p&gt;&lt;p&gt;一个露营地作精,已经有了一个蛋卷桌,他还会再买俩再试试。&lt;/p&gt;&lt;p&gt;一个考究派健身,明明已经有了三件运动服够用了,还是要继续入手。&lt;/p&gt;&lt;p&gt;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方面越擅长,他对于某方面投资的获得就越让他有收益,所以会更主动、更舍得去投入。&lt;/p&gt;&lt;p&gt;组织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华为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00亿元,并且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这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研发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华为的长项,它因此而受益,所以它也敢进一步投入。这也就是它的需求。&lt;/p&gt;&lt;p&gt;反之,一个人的弱项,一个组织的弱项,可能是他长期回避的结果。&lt;/p&gt;&lt;p&gt;所以在今天,一个刚需驱动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供给过剩、大量弹性需求的时代。&lt;/p&gt;&lt;p&gt;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就判断他需要。&lt;/p&gt;&lt;p&gt;而刚需购买和弹性需求的购买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刚需产品是因为没有,所以必须有;而弹性需求产品,很多情况是这个东西我有了,我还需要更多。&lt;/p&gt;&lt;p&gt;以上是《真需求》这本书关于在弹性需求时代,你需要理解用户人设,才能够进入对方的故事。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产品,其实都是如此。&lt;/p&gt;&lt;p&gt;当然,这样的工具在书里还有很多,比如要建立共识必须了解的“利益相关人地图”、对创造情绪价值非常重要的“情绪唤起分布图”、“打造人设的基本公式”等等,欢迎你到书里去探索更多,然后和我们分享。&lt;/p&gt;&lt;p&gt;好,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特别提醒一句,现在这本《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部分梁宁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除此之外,得到的“双十一”活动也已经开始了,活动期间,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年底了,假如你想多囤几本书,或者买点书送给朋友,那么现在入手,非常划算。&lt;/p&gt;&lt;p&gt;最后,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11</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811</guid>
      <pubDate>Thu, 24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快刀青衣:AI替代的到底是什么?</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lt;/p&gt;&lt;p&gt;今天是10月24日。没错,1024,什么日子呢?程序员节。&lt;/p&gt;&lt;p&gt;说到程序员这个职业,这两年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呢?没错,就是AI。每回提起这个话题都会出现两派观点,有人很焦虑,担心AI会替代自己,也有人很兴奋,觉得AI出现了,自己多了个好帮手。&lt;/p&gt;&lt;p&gt;其实,仔细想想,这两个观点哪有什么谁对谁错呀?AI这个工具它本身就具备两面性,一方面,它肯定会替代一些东西,而另外一方面,它也肯定会加强很多东西。&lt;/p&gt;&lt;p&gt;关于这些问题,咱们得到AI学习圈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心得和感受。当然,积累的最多的,还是关于使用AI的技巧跟方法。&lt;/p&gt;&lt;p&gt;接下来我们就有请快刀青衣老师来说说,你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放心大胆地让AI去替代你的,以及哪些地方是必须要你自己亲力亲为的。&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快刀青衣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得到联合创始人、AI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lt;/p&gt;&lt;p&gt;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去年和今年,AI在媒体上的关注程度。去年无论是打开短视频网站还是观看直播,到处都在喊AI时代已经来了,会导致大量的人类失业,会改造很多很多的行业。但是今年,这种内容已经少了很多。&lt;/p&gt;&lt;p&gt;会有同学说,这是不是意味着AI凉了或者泡沫破裂了?&lt;/p&gt;&lt;p&gt;其实不是,这只是说明了AI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改造,已经不需要人去为它摇旗呐喊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接受,AI的列车都已经轰隆隆地进站了。远的不说,从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就可以看出来,从物理奖到化学奖再到经济学奖,都跟A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I对科研领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深远影响。&lt;/p&gt;&lt;p&gt;这个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在我刚上大学,也就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里,会有一条“熟练使用电脑,打字快,会五笔输入法优先”。等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的我因为在QQ上聊天的原因,打字速度飞快,但是招聘单位已经不看打字速度了,而是变成要求“能熟练使用Office三件套,PPT做得好看优先”。&lt;/p&gt;&lt;p&gt;再往后,就要求能做思维导图或者是能做数据分析,这时就不要求会做PPT了。&lt;/p&gt;&lt;p&gt;从这些招聘要求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是之前要求的技能不重要了,而是因为太重要了,所以变成了所有人都要会的默认选项。就像你很难想象去一个酒店,居然没有Wifi一样。&lt;/p&gt;&lt;p&gt;那么对AI的使用能力也是这样,接下来对AI的使用能力的要求就像20年前要求会打字一样,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备能力。&lt;/p&gt;&lt;p&gt;过去这9个月,因为每天接触大量的AI产品和大量的用户,我会发现很多同学对AI的能力都非常认可,也非常想用好AI,但是会陷入到两个典型误区里。&lt;/p&gt;&lt;p&gt;第一个误区是,用过几次AI,发现不好用,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说一句AI也不过如此,就不再用了;&lt;/p&gt;&lt;p&gt;第二个误区是,听说AI这块都可以做了,我学了也没啥用,反正早晚还是被AI取代的,就等着那天来临吧。&lt;/p&gt;&lt;p&gt;虽然大家都在说要训练AI,但其实现在AI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要训练AI,而是应该训练我们自己。&lt;/p&gt;&lt;p&gt;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拿刚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辛顿举例子。作为AI大神,他用的AI工具并不是特供的,跟普通用户使用的工具是一样的。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团队,也是跟我们使用一样的AI产品,例如Kimi、智谱等,但是完成的都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所以同样的工具,用得好,那就是屠龙宝刀;用得不好,那就是菜刀了。&lt;/p&gt;&lt;p&gt;有了AI之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如果你在公司或者身边人的心目中,有了一个“最会用AI工具”的标签,你肯定会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成就感。&lt;/p&gt;&lt;p&gt;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同学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到底该怎么训练自己呢?”&lt;/p&gt;&lt;p&gt;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从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用到AI的任务,开始每天持续地使用。一个AI工具,你能持续深度使用30天,相信我,你对AI的理解和对工具的理解,就已经能超过身边九成的人了。&lt;/p&gt;&lt;p&gt;我们公司每年也会进来一些应届生,大部分人之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AI,所以我上个月,就拉了一个群,给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AI软件。第一天选好自己和AI协作的任务与工具,接着每天发一下使用截图和心得,有的人选择了AI画画工具,有的人选择了AI写代码工具,有的人选择了AI做策划案工具。半个月之后,虽然工具都不一样,但是能发现坚持使用的同学,对AI工具的使用能力比第一天已经进步非常大了。&lt;/p&gt;&lt;p&gt;那到底应该选什么样的任务,作为自己和AI的合作起点呢?&lt;/p&gt;&lt;p&gt;我自己思考出了一个非常粗糙、非常简陋,但是非常好懂的四象限图,核心就是我们先去思考我们每天要做哪些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归到各自的象限里。&lt;/p&gt;&lt;p&gt;哪四象限呢?我把要做的事情分成“会干想干”、“会干不想干”、“不会干但想干”和“不会干也不想干”四种,这四个词听起来跟绕口令一样,我来举例解释一下马上就懂了。&lt;/p&gt;&lt;p&gt;先说第一个“会干想干”,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这件事情你很擅长,并且也乐在其中,那么就不要用AI去干。&lt;/p&gt;&lt;p&gt;比如现在有很多的AI写作软件,我也试用过很多的AI写作软件,只要你写一句话,AI就可以帮你写出一辆万字的“长篇巨著”。但是你现在看到的我的这篇文字,每一个字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并不是我不会用AI软件写作,我虽然理工科出身,但我的写作能力比较强。而AI写的很多语言,没有个性,我实在瞧不上。所以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就不会让AI来干,我自己干就可以了。&lt;/p&gt;&lt;p&gt;接着说第二个“会干不想干”,划到这个类别的事情,我认为就是你和AI协作的突破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只有自己会干,你才能精准的知道AI干得好不好,才能不断地去优化自己使用AI的方法。这个不断地努力学习,为的就是以后不干这些事情。&lt;/p&gt;&lt;p&gt;比如说,用AI做PPT工具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只要在职场内,别管做的好不好看,人人都会做PPT,但是人人都不爱做PPT。这种类型的任务,就可以让AI去做,咱们人类主要负责当领导,指指点点AI哪页的排版或者配图做得不好就足够了。&lt;/p&gt;&lt;p&gt;很多同学会用Kimi来搜索、来聊天或者来帮忙写文案,其实Kimi现在也有了做PPT的功能。&lt;/p&gt;&lt;p&gt;我们想象一个职场特别常见的场景,本来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但是小领导突然跑过来说,“某某某,明天上午九点,大领导要在一个会上,看一下咱们产品的竞品分析报告,你做个PPT到时候演示一下吧。”&lt;/p&gt;&lt;p&gt;看,说的多轻巧,但是放在以前,可能就要熬个通宵了,从整理报告大纲到收集数据用了半宿,再花半宿时间去做成一个还看得过去的PPT。但是现在,把指令说清楚,Kimi就能帮大家完成一个质量非常高的竞品分析报告,然后在对话框里,像在微信群里@好友一样,@一个AI工具叫“PPT助手”,就会一键帮你把刚才的分析报告,变成一个30页的PPT。&lt;/p&gt;&lt;p&gt;你肯定还要在这个AI完成的PPT上做一些编辑和修改的工作,但这可比你从头开始做,至少要节省90%的时间。&lt;/p&gt;&lt;p&gt;另一个事也属于你“会做但不想做”的场景,如果你是家长的话,就会更有感触——辅导孩子写作业。&lt;/p&gt;&lt;p&gt;要不怎么会有那句话,叫做“不写作业,眉开眼笑;一写作业,鸡飞狗跳”。&lt;/p&gt;&lt;p&gt;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和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当然,无论辅导小学三年级还是辅导初三,都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只不过是各有各的难处。&lt;/p&gt;&lt;p&gt;辅导小学三年级的作业,主要的难度是在父母双方彼此安慰和控制情绪上,和不停地念叨:“这种题你怎么不会?”&lt;/p&gt;&lt;p&gt;辅导初中三年级的作业,主要的难度就在于那些题目不会做,它们看起来都像你在小区里遇到的邻居,每一道题都很脸熟,但几乎每一道都不会做。好不容易找到一道会做的,发现解题方法跟自己上学时候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lt;/p&gt;&lt;p&gt;其实我会遇到比大部分家长更尴尬的问题,就是我本来是正规师范大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毕业的,可是有教师资格证的,我的大部分同学现在也都在各地的高中当物理老师。所以当我发现女儿现在初中的物理题,我居然都做不出来时,很容易怀疑人生。&lt;/p&gt;&lt;p&gt;辅导作业对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属于这件事情可以干,但是完全不想干。毕竟咱们这些人,算上留级,寒窗苦读二十载,终于可以不用刷题做卷子了。没有想到只过了几年,就要陪着别人一起刷题,别管你在公司或者单位有多人五人六,别管是领导还是科学家还是世界五百强精英,在这个场景下,咱们都是弱势群体。&lt;/p&gt;&lt;p&gt;不过AI出来之后,这种活儿我们也可以让AI来帮助我们。我先给大家推荐一个数学方面的AI产品,因为数学不会就是真不会。&lt;/p&gt;&lt;p&gt;家长肯定知道在线教育机构里,最擅长数学辅导的就是学而思了,我发现他们在没怎么宣传的情况下,上线了一个产品叫做“九章随时问”。这个产品有微信小程序版本,也有手机应用。&lt;/p&gt;&lt;p&gt;使用方法特别简单,就是遇到不会的题目,拿出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发送给AI,AI就开始讲解了。&lt;/p&gt;&lt;p&gt;很多家长一定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产品看起来跟之前特别火的题目类产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不都是拍照搜题吗?&lt;/p&gt;&lt;p&gt;我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拍照搜题,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题库,搜到后直接告诉你答案。如果没有搜到的话,就不会有结果了。&lt;/p&gt;&lt;p&gt;但这个九章随时问,核心是带着孩子一步步地解题,所以不存在题库的问题。另外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个产品并不是一下子把答案和解析发出来,而是真的一步步的带着学生来做题,只有学生确定自己理解了,才会进入下一步的讲解。如果学生遇到没听懂的地方,就直接跟AI说没听懂,AI会马上换种讲法再讲解一遍。这就意味着AI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因为同样一道题不会,但是卡住不同学生的知识点可能完全不一样。&lt;/p&gt;&lt;p&gt;当然,也不仅仅只有九章随时问这一个AI产品能帮我们辅导作业,像智谱清言推出的视频通话功能,我有时就会打开摄像头,让它看看试卷,直接问“第八题我不会做,帮我讲一下”。有时你会感觉加入了这些语音和摄像头功能的AI产品,就好像我们身边坐着的一个一对一辅导老师。&lt;/p&gt;&lt;p&gt;现在我们说第三种任务,叫做“不会干但想干”。这种事情就不要让AI插手了,比如前一段时间,《黑神话悟空》爆火的时候,我们一遍遍的被那些妖怪们虐杀,光一个大头娃娃就让很多游戏直播博主一夜睡不着觉。但这种挑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就像想去学钓鱼、想去学钢琴、想去学书法,我们发展AI,就是希望科技可以把我们的时间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去干这些不会干但是很想干的事情。&lt;/p&gt;&lt;p&gt;最后一种不受待见的任务就是“既不想干也不会干”,对于这种任务,未来我们就希望能不用和人类协作,AI直接把活儿都干了。像我之前介绍过那种专门给摩天大楼擦外墙玻璃的机器人,在咱们国内,就有大约10万人从事这种高空清洁工作,有时会叫他们“蜘蛛人”或者“蜘蛛侠”。但是他们这种工作可没有名字听起来这么轻松,每年都会有工人从高空掉了下来。这种脏活累活,都应该直接给AI干。&lt;/p&gt;&lt;p&gt;我把平时的任务分成了这四个类别,对我们现在使用AI来说,我建议大家重点放在“会干不想干”的任务上,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AI做的好不好,以及应该怎么进步。&lt;/p&gt;&lt;p&gt;当然,可能我们平时有太多会干不想干的活儿了,到底应该先做什么?其实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类别的任务在纸上写下来,例如做PPT、辅导作业、做会议纪要,再比如如做数据分析等等。写完任务之后,看一下每个任务的工作频率,多久需要做一次。例如你每周需要做一个PPT和半年才做一个PPT相比,学习AIPPT工具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lt;/p&gt;&lt;p&gt;总之,我建议大家把那些每天都不得不做,但是自己内心又极度不想做的任务,想办法使用AI去完成。&lt;/p&gt;&lt;p&gt;除了刚刚介绍的工具,我会在今天,10月24日,也就是著名的程序员节的晚上七点,在罗振宇的视频号里,和他一起搞一场直播,给大家推荐和介绍一批好用的产品。&lt;/p&gt;&lt;p&gt;到时我还会展开讲讲,让你在使用AI工具这件事上别浪费时间。还是得到那个老本事,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你现在就可以在得到首页预约这场发布会直播。&lt;/p&gt;&lt;p&gt;点击预约这场发布会直播&lt;/p&gt;&lt;p&gt;好,这次关于AI时代我的思考就分享到这里了。未来,我会在我的专栏《快刀广播站》里持续为大家介绍好用的AI工具,下期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特别提醒一句,快刀青衣老师主理的AI学习圈,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它更像是一所AI学院,里面有很多实用的AI教程,还有各行各业的高手来分享他们使用AI的方法。&lt;/p&gt;&lt;p&gt;同时,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还会每天在AI学习圈向你同步AI领域的新进展、新工具以及新方法。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AI”&lt;/strong&gt;,就能看到AI学习圈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95</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95</guid>
      <pubDate>Wed, 23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梁宁:做网红还是做大牌?</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这本书这两天我也一直在学习,看完之后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产品设计跟人生设计,这两件事在底层逻辑上居然是相通的。比如,我们经常说,一个产品要有自己的定位,同样,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人设。再比如,有一个公式:&lt;/p&gt;&lt;p&gt;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lt;/p&gt;&lt;p&gt;你看,这个公式或许也可以用来评估一段社会关系,比如两个人之间是否适合一起做生意,适合一起创业,那就可以看一下,他们是否能够给彼此提供足够的功能价值、情绪价值以及资产价值。&lt;/p&gt;&lt;p&gt;书里面,像这样的洞察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为你请来了梁宁老师本人,请她来跟你展开说一说。&lt;/p&gt;&lt;p&gt;来,有请梁宁老师。&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咱们继续来聊聊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总是有人跟我说:我要做一个新产品,做一个新品牌。&lt;/p&gt;&lt;p&gt;我总是说:你可以做一个新产品,但没人可以做一个新品牌,你只能注册一个新商标。&lt;/p&gt;&lt;p&gt;还有很多人跟我说,“我要做品牌”,然后说说他的做法,其实他是想做网红。&lt;/p&gt;&lt;p&gt;品牌是一个高频词。一说到品牌就会有一大串概念同时出来,比如:&lt;/p&gt;&lt;p&gt;商标、白牌、网红、老牌、大牌、头牌。&lt;/p&gt;&lt;p&gt;它们有什么区别呢?&lt;/p&gt;&lt;p&gt;为什么每天大家看上去都挺忙的,在做营销、做Logo、注册商标、做产品、做传播、做互动,但是过一段时间,有的成了白牌,有的成了网红,有的成了老牌,少数的可以成为大牌?&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里,我会分别讲商标、白牌、网红、老牌、大牌、头牌,这一大串概念的区别和它们相互怎么转化。&lt;/p&gt;&lt;p&gt;今天,我们来聊聊做网红和做大牌,有什么不一样。&lt;/p&gt;&lt;p&gt;首先,我们感受一下,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网红产品和一个大牌产品,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网红的核心是新鲜感和话题度。&lt;/p&gt;&lt;p&gt;网红为什么这么红?因为话题度,大家都在讨论它。&lt;/p&gt;&lt;p&gt;大家为什么要讨论它?因为新鲜感,没见过,好奇猎奇嘛。&lt;/p&gt;&lt;p&gt;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打算做一款网红巧克力。&lt;/p&gt;&lt;p&gt;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这款巧克力可以成为网红呢?&lt;/p&gt;&lt;p&gt;他说:因为我要做的是“火锅口味”的巧克力。&lt;/p&gt;&lt;p&gt;我说:好吧,火锅口味的巧克力确实有新鲜感。但是,大家为什么要讨论它呢?并不是每个新东西都会引发讨论,对吧。&lt;/p&gt;&lt;p&gt;朋友说:今天做网红的套路已经很成熟了——先去小红书种草,然后去微博做声量,接着在快手、抖音带货,在淘宝、京东做成交,然后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做背书。&lt;/p&gt;&lt;p&gt;接着你看,一个喜欢吃火锅的女孩,就说明她对高热量不忌口,这类人大约会喜欢吃巧克力。所以我做一个火锅味的巧克力,她看到就肯定会尝尝,然后就可以卖一波啊。&lt;/p&gt;&lt;p&gt;你看,这位朋友的想法就是挺经典的网红打法。就是做出新鲜的、博眼球的东西;然后用社交媒体的成熟操作来增加曝光,引发目标人群的好奇心;然后走种草、拔草的套路,聚集一批羊毛党和尝鲜团,凑出一个热闹的局面。&lt;/p&gt;&lt;p&gt;而你听完他的这个操作思路,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网红产品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短命。&lt;/p&gt;&lt;p&gt;因为大量网红产品消费的就是新鲜感——没吃过,尝一尝。新鲜感过了之后,并没有复购的需求。&lt;/p&gt;&lt;p&gt;而所有消费品的生死,如果我们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复购率”。因为只有复购的用户,才是能够让一个消费品牌持续活下去的基本盘。&lt;/p&gt;&lt;p&gt;好,说完了网红品牌,咱们再来看大牌。&lt;/p&gt;&lt;p&gt;网红是新鲜感加话题度,大牌的特性,则是辨识度和情感唤起的能力。&lt;/p&gt;&lt;p&gt;每个大牌都有自己的基本盘。&lt;/p&gt;&lt;p&gt;如果说一个网红的成就,是它能够创造的网络声量,一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围观、讨论、打卡。&lt;/p&gt;&lt;p&gt;那么大牌的成就是什么呢?是拥有自己的核心群体。&lt;/p&gt;&lt;p&gt;比如,你会发现所有大牌的核心用户都是有自己的用户人设的。而大牌的精神主张,符合自己的人设,用户去买大牌的产品,是他们在打造和强化自己人设的一部分投资。&lt;/p&gt;&lt;p&gt;所以,苹果要开发布会,果粉必须熬夜看,必须在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谈自己对苹果发布会的感受,要第一时间去排队买苹果新品,否则,他果粉的人设就崩了。&lt;/p&gt;&lt;p&gt;同样,某某时尚大牌发新品,某些小红书的白富美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入手晒单,否则,她时尚先锋的人设就崩了。&lt;/p&gt;&lt;p&gt;这些忠粉会对大牌的故事如数家珍,会跟随它们所有的动向——把这些大牌的故事,也融入了他自己的自我构建里,他们和这些大牌是有真实的情感连接的。&lt;/p&gt;&lt;p&gt;而网红是不一样的。一个投资人朋友曾和我吐槽说:“你知道吗,现在就连吃烤串,都有一股网红味。”&lt;/p&gt;&lt;p&gt;这位投资人在看完一大圈消费品创业项目后,觉得没办法投,因为这些项目“全都长着一张网红脸”。先不说产品、渠道高度雷同,有些甚至连代工厂都是同一家。&lt;/p&gt;&lt;p&gt;我们说有一种长相,叫“网红脸”。无须赘述网红脸究竟是什么样,我们都知道。而网红脸背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本来是什么样不重要,大家喜欢什么样,我就整成什么样。什么热,我就做什么,这就是做网红。&lt;/p&gt;&lt;p&gt;而作为网红脸的对照,你会发现真正的大明星,他们都有强烈的辨识度。比如卓别林、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甚至米老鼠,你可能都不需要画出他的五官,只需要几根非常简单的线条,你就可以猜出这个人是谁。&lt;/p&gt;&lt;p&gt;一代又一代的香奈儿包包,它就是黑白色、菱格纹、铰链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它清晰的辨识度。&lt;/p&gt;&lt;p&gt;一代又一代的iPhone,你把它一字排开,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设计语言,这是乔布斯给予它的辨识度。&lt;/p&gt;&lt;p&gt;因为有辨识度,所以你才能记住他,它才能进入你的记忆,成为你内在信息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的网络声量。你才会看到它的一瞬间,感到熟悉,会有情感被唤起。&lt;/p&gt;&lt;p&gt;而熟悉感这种东西,它其实是一种看上去很简单,实则非常强大的信息包。&lt;/p&gt;&lt;p&gt;没有人可以拒绝被熟悉感砸中的感受,比如你在他乡忽然尝到了童年的味道;或者是你走在大街上,突然熟悉的旋律响起;当漂泊的人回到家门口,你扑入熟悉的怀抱闻着熟悉的气息......那种被久违的熟悉感包裹的一瞬间,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幸福感,那种感觉和你去体验新鲜感不一样。&lt;/p&gt;&lt;p&gt;为什么呢?&lt;/p&gt;&lt;p&gt;因为熟悉感,它是一个来自你记忆中的、你内在的信息。它包含的情感、思想、经验等等,是你的身体真实经历过,它构建在你真实的感受里,未能被语言化,你无法形容它,但你能够真实感受它的信息包。&lt;/p&gt;&lt;p&gt;在身心打开的放松状态里,那些富集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记忆和话语一起涌上,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性生理唤起,令人沉醉。&lt;/p&gt;&lt;p&gt;所以熟悉感给人安全感,让人放松。&lt;/p&gt;&lt;p&gt;在《真需求》这本书里,我们谈到了商业服务对家庭的侵蚀,对比外部世界的无限供给、无限精彩,一个家所能提供的其实很少,甚至看上去是那么单薄。&lt;/p&gt;&lt;p&gt;但是,这种少,也是家的力量。&lt;/p&gt;&lt;p&gt;在无限广阔的世界里,你有一个家,它是一个小角落,有很少的东西。但是其中的每一样,都是你主动把它带进你的世界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经过你选择的、你喜欢的东西。相比起世界,一个家的东西很少,甚至很便宜,但是你认识它们的每一件,你和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回忆,你沉浸在它们的默默相伴里,建立了彼此的熟悉。&lt;/p&gt;&lt;p&gt;所以这种熟悉感,就会让人有安全感,会让人放松。&lt;/p&gt;&lt;p&gt;这就是新鲜感和熟悉感之间,大家不一样的力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总是想要去试试新鲜的,但总是有一个小地方,会让你想回到那里,放松地待着。&lt;/p&gt;&lt;p&gt;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网红和大牌的区别。&lt;/p&gt;&lt;p&gt;当你要设计一个网红产品的时候,除了交付产品自身的价值之外,新鲜感和话题度,是你必须要做的设计项目。&lt;/p&gt;&lt;p&gt;就是你需要时间,唯有时间才能够沉淀记忆,才能够建立熟悉感,才能够让他看到你的时候有内在的情感被唤起。&lt;/p&gt;&lt;p&gt;所以,一个网红品牌依赖的话题度来自外部的声量;而大牌能做到的情感唤起,来自一个人内心的低语。&lt;/p&gt;&lt;p&gt;我们举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开发了一种在宇宙飞船上使用的包装罐。它为什么要做这种罐子?是要卖给宇航员或者外星人吗?ROI(投入产出比)怎么算呢?多少钱可以卖出来呢?&lt;/p&gt;&lt;p&gt;这是做网红和做大牌的差别。&lt;/p&gt;&lt;p&gt;网红产品做广告、做营销,是买流量、做转化率、算ROI;而大牌做广告,是在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投资。具体而言,它是在表达某种精神态度,让你记住它——不止是你在功能上需要我,我还需要你在情感上认同我。&lt;/p&gt;&lt;p&gt;网红出产品,就是针对当前的市场动态、社会情绪做货卖货;&lt;/p&gt;&lt;p&gt;而大牌出产品,是让自己的品牌不断与当下链接,让自己的公共记忆可以传递下去。&lt;/p&gt;&lt;p&gt;比如,戴比尔斯公司以百年为单位,让“钻石”和“爱情”这个概念去建立锚定;而可口可乐也是以百年为单位,把“可口可乐”和“快乐”这个概念去做锚定。&lt;/p&gt;&lt;p&gt;而且,直到今天,你会发现可口可乐的策略依然深入人心,大家给可口可乐起的绰号叫“肥宅快乐水”,这就是对这个红色罐子的情感唤起能力的认同。&lt;/p&gt;&lt;p&gt;有一家网红饮料公司曾经复刻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你想啊,以今天我们的化学能力、反向工程能力之强,其实可口可乐的武器早就不是它的神秘配方了。&lt;/p&gt;&lt;p&gt;这家网红饮料公司,也确实做出了口味和口感非常相似的饮品。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招待朋友的时候,把这两家的可乐倒在杯子里,同时端给朋友,请他们盲测,看看能不能喝出来。然后发现,真的喝不出来。因为普通人的舌头,属实没有这么高的分辨率。&lt;/p&gt;&lt;p&gt;两年后,我去一个小超市,看到了这款饮料,拿起来一看出厂日期,发现是8个月前的。于是去问老板:这款饮料卖得好吗?&lt;/p&gt;&lt;p&gt;这个街边小超市的老板,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到了重点:唉,网红饮料,新鲜过后就没人买了。&lt;/p&gt;&lt;p&gt;确实啊,如果大家要喝的是可口可乐的味道,为什么不直接去喝可口可乐呢?&lt;/p&gt;&lt;p&gt;因为喝可乐,你想要的是那一瞬的放松和满足,那个其实是来自你记忆的熟悉感啊。&lt;/p&gt;&lt;p&gt;还有一点请注意,就是网红和大牌的转化关系:网红不一定能够成为大牌,而大牌可以降维去做网红产品。比如,LV和女艺术家草间弥生联名的包包,新鲜感和话题度拉满,是奢侈品中的网红爆品。&lt;/p&gt;&lt;p&gt;听完了我的解释,那个在考虑做火锅口味巧克力的朋友说:那我现在要做一个巧克力的品牌,应该锚定什么样的情感呢?&lt;/p&gt;&lt;p&gt;然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查找网络热词,找了一会儿,他说:不对,我还是应该用互联网的方法,把一堆概念和巧克力放在一起,去网上试,有反馈就继续,没有反馈就放弃。&lt;/p&gt;&lt;p&gt;这是什么呢?这依然是网红的经典做法。因为它只是想操纵大众情绪,然后获利,其实本来就没有想要获得用户的精神认同,以及和用户建立长期的关系。&lt;/p&gt;&lt;p&gt;今天亚马逊上60%的衣服是中国生产加工的,全世界一半的羊毛或生产于中国,或运到中国加工。我们生产了全世界超过60%的衣服,我们加工了这个世界一半的服装原材料,我们购买了这个世界1/3的奢侈品,但是,中国的服装还没有大品牌。&lt;/p&gt;&lt;p&gt;为什么中国的服装还没有大牌?因为孕育大牌所需要的创新生态,今天的我们还不成熟。&lt;/p&gt;&lt;p&gt;你观察一下奢侈品,就会发现奢侈品的价值核心是无形之物,是理念、审美、原创性、专利这些非物质的东西。&lt;/p&gt;&lt;p&gt;而这些东西,之前的中国用户是没有付费习惯的。&lt;/p&gt;&lt;p&gt;过去几十年,整个中国市场其实都是在物质匮乏的阶段,大家缺物质。30年前,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还没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女孩子还没有第一支口红、第一双高跟鞋。&lt;/p&gt;&lt;p&gt;什么叫市场需求?需求就是缺。缺什么,才需要什么。&lt;/p&gt;&lt;p&gt;缺物质就是需要物质,所以用户愿意为物质付费,也没有能力再为物质之外的东西付钱。那个时候我们的IT行业,用户买硬件,买台电脑,买个显卡,那必须付费,但是你做软件要想收费就太难了。&lt;/p&gt;&lt;p&gt;所以今天,你说生意不好做。但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很多最基础的东西,今天的中国用户其实已经不缺了。&lt;/p&gt;&lt;p&gt;今天的中国用户需要什么?&lt;/p&gt;&lt;p&gt;我们看2024年8月的一个案例,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布。开售10个小时,超过400万人付费,交易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lt;/p&gt;&lt;p&gt;这件事犹如一声号角,你听到了吗?&lt;/p&gt;&lt;p&gt;这个就是市场的声音。&lt;/p&gt;&lt;p&gt;这是市场在告诉你,它缺什么。&lt;/p&gt;&lt;p&gt;如果说短视频是快消品,《黑神话》这个团队,付出6年时间,做出的这个大家伙,这就是奢侈品。&lt;/p&gt;&lt;p&gt;什么是人世间真正的奢侈?&lt;/p&gt;&lt;p&gt;是时间,是自由,是理想,是爱,这些才是真正的奢侈。因为它们是这个世间最稀缺之物。&lt;/p&gt;&lt;p&gt;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好,但我们普通人遇到压力,首先会放弃的一定是自由、是理想、是爱。&lt;/p&gt;&lt;p&gt;做一个工具人,完成指令,不付出爱,可以减少受伤;&lt;/p&gt;&lt;p&gt;做一个标准品,执行标准,不做原创,可以避免失败;&lt;/p&gt;&lt;p&gt;自由、理想、爱,这些我们普通人在求生道路上最早抛弃的东西,它们就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东西,也是最珍贵之物,而它们才是所有大牌真正的内核。&lt;/p&gt;&lt;p&gt;所以,人会为什么付钱?就是今天的自己没有,但是想拥有的东西。&lt;/p&gt;&lt;p&gt;在商业社会,付钱就是认同,人们是用付费来表达认同的。&lt;/p&gt;&lt;p&gt;人们为《黑神话》付费,是因为那个向往自由、战天斗地的猴子,就是我们自己;&lt;/p&gt;&lt;p&gt;人们为新荣记付钱,是因为那个事事讲究、怕丢面子的荣叔,就是我们自己;&lt;/p&gt;&lt;p&gt;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超越了原材料的价值认同。&lt;/p&gt;&lt;p&gt;中国人已经开始为了审美体验、精神共鸣而付费了。&lt;/p&gt;&lt;p&gt;这就是市场的变化,而每当市场变化,总有人应运而出。&lt;/p&gt;&lt;p&gt;所以,中国也许到了该出大牌和大师的时候了。&lt;/p&gt;&lt;p&gt;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在《真需求》这本书里还讲了更多关于品牌故事,像SHEIN、瑞幸咖啡、脑白金、腾讯、OPPO、苹果等等,如果你意犹未尽,欢迎去书里一探究竟。&lt;/p&gt;&lt;p&gt;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最后,还有个特别提醒,现在《真需求》这本书正在上新优惠期,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部分梁宁老师亲笔签名版的《真需求》,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同时,得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也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快要年底了,假如想多囤几本书,或者买几本书来送人,那么现在入手都非常合适。&lt;/p&gt;&lt;p&gt;最后,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7</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67</guid>
      <pubDate>Tue, 22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梁宁:怎样用一个极简模型抓住商业本质?</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lt;/p&gt;&lt;p&gt;先跟各位同学汇报一个好消息,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今天已经重磅上市了。你可能知道,梁宁老师在得到上已经有两门课,一门叫《产品思维30讲》,另外一门叫《增长思维30讲》。不瞒你说,我认识很多得到同学,尤其是创业者,他们都说梁宁老师的课程非常实用。&lt;/p&gt;&lt;p&gt;回到这本新书,书名叫做《真需求》,你看,这个书名非常直接,同样内容也非常实用。毕竟需求可是商业的本质,只有抓住这个本质,我们才能在商业世界里面实现我们想要的增长。但问题是,洞察到那个真正的需求,哪里有那么容易?&lt;/p&gt;&lt;p&gt;而在这回的新书里面,梁宁老师建立了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实用的关于需求的模型。这个模型只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价值、共识和模式。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梁宁老师来展开说说。&lt;/p&gt;&lt;p&gt;你好,我是梁宁,今天向你推荐我的新书《真需求》。&lt;/p&gt;&lt;p&gt;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说:&lt;/p&gt;&lt;p&gt;我这人这么好,这么优秀,那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不重视我呢?&lt;/p&gt;&lt;p&gt;或者说,我的产品这么好,我都这么努力去说服了,为什么客户还是不行动呢?&lt;/p&gt;&lt;p&gt;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也是这十多年来,我和无数的企业合作,和无数的团队一起在打磨他们的产品服务的时候,反复做的同一件事儿,就是找准真需求。基于伪需求,你是不可能做对事情的。&lt;/p&gt;&lt;p&gt;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擅长用极简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真需求》这本书交付的就是一个帮你找准真需求的、一个极简的商业闭环模型。&lt;/p&gt;&lt;p&gt;它非常简洁,就是一个三角形,三个角落分别是:价值、共识、模式。&lt;/p&gt;&lt;p&gt;这个模型,其实是整个IT互联网企业过去3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过去十几年,我为无数企业,包括为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做业务训战,实际使用的模型。可以说,它是与一批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共创的产物,是经过了长时间验证的一套方法论。&lt;/p&gt;&lt;p&gt;真需求这个商业闭环模型,不但能够适用于商业,你也可以拿它去理解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lt;/p&gt;&lt;p&gt;就比如说,我们开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那件事儿,你喜欢一个人,你就想办法出现在对方面前,然后希望TA看到你,进而喜欢你、选择你。&lt;/p&gt;&lt;p&gt;这是什么呢?&lt;/p&gt;&lt;p&gt;这叫幼稚。&lt;/p&gt;&lt;p&gt;因为这样的想法,一,不懂对方;二,不懂自己;三,不懂关系。&lt;/p&gt;&lt;p&gt;为什么说不懂对方呢?就是你的好,你的优秀,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呢?比如,一朵花开得很漂亮,我们可能是看它一眼,感到赏心悦目就可以了;也可能是把这朵花剪下来,插到瓶里;也可能是把它连根带回去,种到土里好好照顾,希望它开更多的花。花是同一朵,但看到它的人会做不一样的动作,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人也是如此,你的好是一方面,但是别人会如何对待你,其实取决于对方自己的需求。&lt;/p&gt;&lt;p&gt;为什么说不懂自己呢?&lt;/p&gt;&lt;p&gt;年少时有一句歌词“有了我你应该什么都不缺”,年长后再看,是不是就觉得,人得自恋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个人的完美容器,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另外一个人满足自己的所有人生期望。&lt;/p&gt;&lt;p&gt;所以出走半生,归来时你就会明白,人还是得靠自己,一切长在自己身上的才是真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进入你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能带给你什么真实的变化和成长?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才是你需要的。&lt;/p&gt;&lt;p&gt;接着是彼此的关系,任何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双向需求匹配的。&lt;/p&gt;&lt;p&gt;彼此都清楚,自己从这段关系中要的是什么,为了这个可以忍耐其他的。&lt;/p&gt;&lt;p&gt;所以,什么是真需求,就是一件事,既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有的人,满脑子都是自己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他就很难去看到对方的成功,只是希望对方来满足自己;还有的人,满脑子想的是,我要对别人好,我要去满足用户,满足对方,根本不敢提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需求遮遮掩掩。&lt;/p&gt;&lt;p&gt;其实这两项,都很难持续。做人做事都是如此,真需求,一定是双向满足的。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双向满足,是基于一方的割让而存在,那么即使拥有轰轰烈烈的开头,也难以为继。&lt;/p&gt;&lt;p&gt;听完这个生活的例子,我们来看真需求这个模型,就是价值、共识、模式这三个角。&lt;/p&gt;&lt;p&gt;前面的例子里,我们看到的,你认为自己有价值是一回事,而对方看到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反应,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来自于他自己的需求。&lt;/p&gt;&lt;p&gt;这就是这个模型中要讨论的价值。&lt;/p&gt;&lt;p&gt;价值是今天的高频词,广义来看,天地万物皆有价值,无论宝石还是尘土。而《真需求》这本书里讨论的价值,是非常窄化的“商业价值”——就是要能够在市场中变现、用户愿意付费的那一块价值。&lt;/p&gt;&lt;p&gt;所以商业价值,无法一厢情愿,自己说有就有。商业价值是由交易的对手盘——买方,来决定的。&lt;/p&gt;&lt;p&gt;因此,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愿望,也就是,我觉得我有价值,我需要我有价值,我需要对方认可,不能这样想。要去站到买单方的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东西。&lt;/p&gt;&lt;p&gt;这时,你会发现,价值与需求是一体两面。商业世界里,你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不代表它有商业价值。要符合对方需求,且对方愿意为此付费,它才有商业价值。&lt;/p&gt;&lt;p&gt;所以,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两回事。&lt;/p&gt;&lt;p&gt;什么是“真需求”这个模型中的共识?&lt;/p&gt;&lt;p&gt;在商业世界,成交就是共识。人们会用成交来表达,我真正地和你取得了共识。&lt;/p&gt;&lt;p&gt;如果你的商品价值是成立的,这个需求存在,那对方为什么还不行动呢?为什么还没有成交呢?&lt;/p&gt;&lt;p&gt;原因只一个,就是共识没有达成。&lt;/p&gt;&lt;p&gt;商业世界里,达成共识的成果有两个形态,一个形态是成交,另一个形态是关系。&lt;/p&gt;&lt;p&gt;而这就是所有人、所有企业在市场中追求的成果:销售成交,以及拥有合作关系。&lt;/p&gt;&lt;p&gt;“关系”是我们中国人既认为极端重要,又认知模糊的一个词。&lt;/p&gt;&lt;p&gt;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关系的本质是一系列共识,以及基于这些共识的资源共享、优先,甚至独占,以及相关的责任担当所形成的。&lt;/p&gt;&lt;p&gt;很多人在追求关系的时候,其实只想要某种关系的名分,比如我成为了对方的“伙伴”“恋人”“家人”“师徒”等等,然后我就该天然拥有这个名分配备的待遇,获得一切相关的资源。&lt;/p&gt;&lt;p&gt;这是幼稚的想法,也是很多人在关系中感到受伤的原因。他会认为,既然我已经有这个名分了,那么该配套的资源、优先权、排他性、被支持等等,对方就应该给我。&lt;/p&gt;&lt;p&gt;你们是否有就这个类目达成过真实具体的共识呢?我们要理解价值,就要去理解需求,因为这是一体两面的。同样,我们要理解关系,就要理解共识,要理解共识,就要理解共识的反面。&lt;/p&gt;&lt;p&gt;共识的反面是什么?是分歧。&lt;/p&gt;&lt;p&gt;分歧如果扩大,是冲突,冲突再扩大是战争。&lt;/p&gt;&lt;p&gt;而消弭战争、消弭冲突、消弭分歧,依赖的都是共识。&lt;/p&gt;&lt;p&gt;中国人比较温和内敛,一般习惯的方式是用沉默掩盖分歧,直到忍无可忍。最后好像是突然间冲突就产生了。接着,又因为不擅长面对和处理冲突,结果自然是关系尴尬、裂痕甚至破裂。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做法。&lt;/p&gt;&lt;p&gt;在商业世界,领导共识的能力,是核心领导力。因为如果没有共识,团队不会跟随你,客户不会选择你。&lt;/p&gt;&lt;p&gt;要领导共识,就要会解决分歧和冲突。分歧和冲突为什么存在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不一致,想象不一致,利益也不一致。&lt;/p&gt;&lt;p&gt;我们就拿利益这件事来看。你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lt;/p&gt;&lt;p&gt;你会发现一个都没有。不论至亲至近的父母、伴侣、子女,还是伙伴、同事,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lt;/p&gt;&lt;p&gt;分歧和冲突本来就是恒常且无所不在的,既然它是永恒的,那就没有必要惊讶,也无需回避。&lt;/p&gt;&lt;p&gt;坦然地接受分歧,具体地看到它,理解它,学会管理它,然后超越它。所有的共识都来自于对分歧的超越。&lt;/p&gt;&lt;p&gt;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模式?&lt;/p&gt;&lt;p&gt;如果创造了价值,并与客户达成了共识,获得了成交与关系,不就可以生存了吗?为什么我要给你讲的商业闭环模型里,还会有一个环节叫模式?&lt;/p&gt;&lt;p&gt;因为企业不是为了服务客户而生的,企业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生的。企业是通过服务客户,从市场中获得资源,从而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lt;/p&gt;&lt;p&gt;企业的生存模式、成长模式、竞争力模式才是让自己持续活下来的根本。&lt;/p&gt;&lt;p&gt;所有的市场必然走向成熟,曾经的创新最后会成为行业基准,曾经的新需求也会成为市场共识。当市场成熟的时候,需求是公共的,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只有模式是自己的。这是能让你活下来的秘密。&lt;/p&gt;&lt;p&gt;所以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明白自己的生存优势是什么,都明白从市场中获得的资源,要用来干什么——持续投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系统。&lt;/p&gt;&lt;p&gt;总结一下,这个真需求的模型:&lt;/p&gt;&lt;p&gt;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要,所以有价值。&lt;/p&gt;&lt;p&gt;商业追求的是成交,用成交来表达共识。如果还没有成交,就是共识还没有达成。&lt;/p&gt;&lt;p&gt;模式是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的内功。产品都一样,但是我能活着,是因为我的模式。&lt;/p&gt;&lt;p&gt;这个真需求模型,是百年都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商业规律,也经历了几十年的中国商业实践。&lt;/p&gt;&lt;p&gt;当你能熟练驾驭这个商业闭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古代高人的超然之感,你会有判断力,看到一件事能不能成。那些没有人需要的事,不能达成共识的事,一定成不了。&lt;/p&gt;&lt;p&gt;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给出一个商业闭环的链路和次第,帮助在商业中探索的人,构建内心的秩序:如果我这么努力还没有获得市场的回应,那一定是商业闭环还没有走完。&lt;/p&gt;&lt;p&gt;可以一环一环检视,是价值不成立?是共识没达成?还是自己的模式不匹配?&lt;/p&gt;&lt;p&gt;哪个环节有问题,就具体去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lt;/p&gt;&lt;p&gt;到有一天所有环节都打通,商业闭环成型,就会获得市场的回报。&lt;/p&gt;&lt;p&gt;《真需求》这本书,是为商业世界的大多数人书写的。
        &lt;/p&gt;&lt;p&gt;为什么这么说?&lt;/p&gt;&lt;p&gt;过去,中国长时间都是农业社会,我们的祖辈大部分人是农民,我们需要的常识,是农业常识,依靠自然资源、自然规律和自身的勤劳来生存。&lt;/p&gt;&lt;p&gt;中国古代,还有一部分人是“吃皇粮”的,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做事。换成今天,就是“考公考编进大厂”。这是我们千年以来观念中最优的生存模式。&lt;/p&gt;&lt;p&gt;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积累的生存常识,比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常识,或者人情世故的常识,让我们可以依赖自然资源生存、依赖体制和系统生存,这些都是国民的主流生存方式;而依赖市场生存,直接在商海里与经济规律交手,在漫长的历史里,一直是少数人。&lt;/p&gt;&lt;p&gt;然而今天,截止到2022年,中国已经有超过九亿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这个规模的人口,无法再靠自然资源为生。这九亿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够靠考公考编进系统而生存呢?&lt;/p&gt;&lt;p&gt;因此,曾经是少数人的生存模式,未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常态——依赖市场生存,依赖商业规律和创新能力生存。&lt;/p&gt;&lt;p&gt;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愿望,就是希望整理出商业世界的常识和规律,让过去只有很少数人懂得的生存之道,未来大多数人都能懂,都能够在商业世界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好好地生活下去。&lt;/p&gt;&lt;p&gt;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现在,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现在购买,价格上可以直降40元,新书的原价是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少量梁宁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lt;/p&gt;&lt;p&gt;同时,得到图书的“双十一”大促活动也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元减50元。年底了,假如你想多买几本书,或者想买书送人,现在下单正合适。&lt;/p&gt;&lt;p&gt;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真需求”&lt;/strong&gt;三个字,你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58</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58</guid>
      <pubDate>Mon, 21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item>
      <title>香帅2024年度展望: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title>
      <description>&lt;p&gt;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lt;/p&gt;&lt;p&gt;就在前天,著名的金融学家香帅老师,做了2024年的个人年度演讲。关于这场演讲,相信很多同学都在关注。为什么呢?因为这份演讲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太紧密了,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人关心的。&lt;/p&gt;&lt;p&gt;比如,站在2024年末这个时间节点上,假如一个人不想躺平的话,那么未来几个月还能干点什么?又该怎么干呢?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他又应该怎样做规划呢?&lt;/p&gt;&lt;p&gt;再比如,未来一年,普通家庭应该怎样做财富配置,以及关注哪些变量,才能避免财富缩水呢?&lt;/p&gt;&lt;p&gt;再比如,对于企业来说,一边是消费降级,另外一边,又是消费理念的升级,那么同时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又该怎么做呢?&lt;/p&gt;&lt;p&gt;关于这些内容,香帅老师在演讲里面都提到了。今天,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能够拿走就用,香帅老师特地从几个小时的演讲里,筛选出了12分钟的精华内容,并且重新精编录音。因此,今天的内容在你听完之后,也建议你放进收藏夹,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lt;/p&gt;&lt;p&gt;来,咱们有请香帅老师。&lt;/p&gt;&lt;p&gt;今年有一次给企业家团体上课,现场我问了一下大家的年龄结构:平均正好是44岁,全部生于1966年到1995年之间。我说,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民营企业家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好坏。因为这个群体有积累,有经验,但同时又还年轻,有冲劲,又不想躺平。&lt;/p&gt;&lt;p&gt;企业家不躺平,企业就有盼头,企业有盼头,中国经济就有希望。&lt;/p&gt;&lt;p&gt;那问题来了,站在2024年末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一个人不想躺平的话,未来能干什么,又该怎么干呢?&lt;/p&gt;&lt;p&gt;我猜,很多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出海。&lt;/p&gt;&lt;p&gt;为什么在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出海”成了一个全民性话题?&lt;/p&gt;&lt;p&gt;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需不足。&lt;/p&gt;&lt;p&gt;需求不足,就意味着机会不足,机会不足,市场更卷,企业利润就更低。企业利润更低,员工收入更上不去,需求更不足……然后会进入一个负向的循环,整个经济从局部需求不足蔓延到全局性的需求不足。&lt;/p&gt;&lt;p&gt;这种痛苦大家都有体感,那企业怎么办?想办法去找新生存空间,内需没有就找外需。&lt;/p&gt;&lt;p&gt;当下,对企业来说,这么高的海外收入算是救赎,但在国家层面则未必,因为这些海外收入来自出口,出口太多,会引起贸易失衡。&lt;/p&gt;&lt;p&gt;历史上贸易失衡是个大问题,往往会引起贸易对手的强烈反弹,甚至引起战争。&lt;/p&gt;&lt;p&gt;金融40人论坛的郭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报告,过去200年有四个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曾在四个不同时期有过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典型的大国贸易失衡。&lt;/p&gt;&lt;p&gt;那这几个大国的贸易失衡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各有各的方法,但基本逻辑一致,就是让利互惠,将失衡变成平衡:比如英国大量对殖民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美国则是战后搞马歇尔计划等;而二战后的日本,则依赖企业进行互惠——从出口转向出海。&lt;/p&gt;&lt;p&gt;数据上也很明显——&lt;/p&gt;&lt;p&gt;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是313万辆;15年后,也就是2000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下降到167万辆,但是在美国的汽车生产量上升到249万辆。&lt;/p&gt;&lt;p&gt;你看,原来是日本“汽车出口”,现在是日本汽车品牌,日本汽车行业出海。&lt;/p&gt;&lt;p&gt;从出口到出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lt;/p&gt;&lt;p&gt;“历史就像个油粑粑,翻过来覆过去的煎”。这是我中学历史老师说的话。20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他是对的。&lt;/p&gt;&lt;p&gt;但不管历史怎么样翻云覆雨,人类还是要前行。&lt;/p&gt;&lt;p&gt;刚才说到,2024年企业会大批出海的原因是内需不足和贸易失衡。很多人可能都会隐隐有感觉,2024年这波出海,和之前的出海有点不一样。&lt;/p&gt;&lt;p&gt;举个例子,名创优品。过去几年,名创优品海外扩张势头特别猛,截止到2024年6月30日,海外已经有2753家店,海外营收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5%,这个比例已经和华为、海信差不多。&lt;/p&gt;&lt;p&gt;但是和这些巨头们的全球化之路相比,名创出海有很强的当下中国的特征。&lt;/p&gt;&lt;p&gt;首先是全价值链的出海。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说,不要叫我“中国制造”,叫我“名创优品”。除了中间生产制造以外,我要把前端和后端的钱都拿到。&lt;/p&gt;&lt;p&gt;在后端,就海外开店,直接面对用户,塑造品牌形象。在中端,选了1000多家靠谱的前端供应商——如手机配件用苹果代工厂,化妆品用雅诗兰黛的代工厂,把货源和质量都稳住。然后直接下大订单到工厂定制,进一步压低成本。前端更有意思,用私域KOC这种非常中国的打法,把销售、研发、设计整合到一起。&lt;/p&gt;&lt;p&gt;其次是数字能力的出海,比如,私域等数字化运营工具,使得企业推新品成了标准化流程,每个月能上新600个SKU,这样的上新速度就很容易形成更高的用户留存。&lt;/p&gt;&lt;p&gt;今天中国企业的出海,不是“生产制造”上的点状突破,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基于中国供应链能力和数字能力的全价值链出海。&lt;/p&gt;&lt;p&gt;供应链能力和中国数字能力就像两个巨大的基座,使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出海的门槛降低,速度加快,模式也更丰富,有供应链出海,有产品出海,也有某个细分领域的服务出海,“龙与蝼蚁,各自风光”,各有各的活法。&lt;/p&gt;&lt;p&gt;刚才我们一直在眺望远方聊出海。现在把眼光转回国内市场吧。&lt;/p&gt;&lt;p&gt;今年我估计很多人都对一个超市不陌生——胖东来。&lt;/p&gt;&lt;p&gt;胖东来的创始人叫于东来,是许昌本地人。&lt;/p&gt;&lt;p&gt;其实胖东来的生意模式没有太多花哨的地方,就是构建长期信任。比如在90年代,胖东来就保证不卖假货,而且不满意就退货。&lt;/p&gt;&lt;p&gt;信任这件事情,从胖东来赚钱的品类里可以看出端倪——黄金,珠宝,首饰;还有自有品牌的茶叶,蜂蜜,矿泉水,食用油,麦片,牛奶,熟食,洗衣液……&lt;/p&gt;&lt;p&gt;这些产品有两类,一是信息不对称大的,二是超高频、强复购的。比如,黄金珠宝、茶叶,蜂蜜,食用油,信息不对称大,根本搞不清楚里面是什么。但因为长期的信任关系,对于许昌人来说,“胖东来”三个字就相当于强信用背书,越是信息不对称,越是切身关己的商品,这个信用背书越强。&lt;/p&gt;&lt;p&gt;利润来自信任。&lt;/p&gt;&lt;p&gt;我一直在想,“胖东来”爆火现象映射的是当下中国商业环境的一些变化。&lt;/p&gt;&lt;p&gt;第一个变化,是商业越来越回归到“构建长期信任关系”。&lt;/p&gt;&lt;p&gt;第二个变化就是,商业越来越从“好赚模式“转向“好人模式”。&lt;/p&gt;&lt;p&gt;胖东来提供的是长期陪伴型服务。它更传统,更本地化,也更适合中国式熟人社会。&lt;/p&gt;&lt;p&gt;熟人社会中,一旦长期信任形成,就更容易形成口碑相传,可以更低代价实现品类扩张,形成虹吸效应。但另一方面,如果走出熟人社会,信任成本上升,管理成本上升,那么这些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劣势。&lt;/p&gt;&lt;p&gt;于东来是理解这一点的。迄今为止,胖东来没有走出许昌。&lt;/p&gt;&lt;p&gt;有一天我跟孙权聊到这个事情,权哥忽然冒出一个英文单词,LOCAL KING,本地天王。&lt;/p&gt;&lt;p&gt;这两个字非常有意思:天王,但仅仅在本地。所以胖东来未见得是可复制的“模式”,但胖东来代表的更“本地化”的商业也许对当下的消费市场有某种启示。&lt;/p&gt;&lt;p&gt;说到中国消费市场,我特别想问个问题:你们觉得今年到底消费降级了没有?很多人会说,连北京SKP的车库全是空位,麦当劳都推出了穷鬼套餐……肯定是消费降级。&lt;/p&gt;&lt;p&gt;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面是收入下降欲望降低,但另一方面审美需求,品质需求,个性化需求都上升,消费理念是提高的。&lt;/p&gt;&lt;p&gt;想清楚这件事以后,就让我对这两年看到的很多现象有了新的理解。&lt;/p&gt;&lt;p&gt;比如说“种草”,就是激发消费欲望。审美、品质、个性化这些都是抽象需求,只能靠激发,靠种草。&lt;/p&gt;&lt;p&gt;但激发需求也只是第一步,怎么能持续激发需求才是根本。而这又要回归于信任。数字时代的线上社区,是一个庞大的“街坊邻里”群体,更精准的以某些共性被联系在一起。而社区里的“种草”,也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回到了最古老但也最根本的信任构建方式。&lt;/p&gt;&lt;p&gt;到今年,一种更精细,更走心,也更“小而美”的商业生态正在形成。在这个生态中,在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细节里,找到向往,创造需求,我觉得是万千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还能做,也能做好的事情。&lt;/p&gt;&lt;p&gt;我记得2014年,一个叫张伟的北大才子写了一句当年叫人心旌神荡的流行语——“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lt;/p&gt;&lt;p&gt;这两年,偶尔有人调笑着说,“十年后,我们终于被潮水改变了方向“。&lt;/p&gt;&lt;p&gt;但是我们真的被潮水改变方向了吗?&lt;/p&gt;&lt;p&gt;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名创优品,跨境四小龙,LIME,也想起了胖东来,想起了小红书上正在长出的“美好生活品牌”,也想起了一个佛山的二代——他名字叫许腾徽。&lt;/p&gt;&lt;p&gt;许腾徽家里是一个标准的传统行业,做管道的,日丰管道。前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lt;/p&gt;&lt;p&gt;“出海是因为全球资源要全球配置,创新是因为让一部分人用上以前没有的产品,下沉是让更多人用上更好的产品。”&lt;/p&gt;&lt;p&gt;我问他,这是引用还是感悟?他说是感悟。我感到挺惊喜的。因为这句话,完美表达了在《共潮生》里我想表达的主题。我们为什么远航?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是为了让自己,也让很多其他人,过得更好一点。&lt;/p&gt;&lt;p&gt;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不管潮水怎么起落,“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lt;/p&gt;&lt;p&gt;好,内容听完了。&lt;/p&gt;&lt;p&gt;再跟各位同学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香帅老师2025年的《香帅中国财富报告》已经正式上线了。在今年的财富报告里面,香帅老师走访了14座城市,访谈了20多家企业以及30多位行业精英,分析了100多份前沿数据,整体涉及的文字量超过百万。&lt;/p&gt;&lt;p&gt;而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帮你搞懂未来一年的财富动向。同时,现在订阅香帅老师的《香帅中国财富报告》,还可以获赠香帅老师的《金融思维课程20讲》。&lt;/p&gt;&lt;p&gt;同时,10月30日晚上8点,香帅老师会做客得到直播间,跟大家一起聊聊这一年的财富洞察,也欢迎你来直播间里,跟香帅老师面对面地聊一聊。&lt;/p&gt;&lt;p&gt;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lt;strong&gt;财富报告&lt;/strong&gt;”四个字,就能看到香帅老师最新一年的财富报告,推荐你现在订阅。&lt;/p&gt;&lt;p&gt;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lt;/p&gt;</description>
      <link>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40</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111740</guid>
      <pubDate>Sun, 20 Oct 2024 16:00:00 GMT</pubDate>
    </item>
  </channel>
</rss>

@Jacky-Chen-Pro
Copy link
Author

Auto Route Test is failing

Hi I have solve the problem, thank u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Auto: Route Test Complete Auto route test has finished on given PR Route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Successfully merging this pull request may close these issues.

2 participants